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517”成功與否不在人數 而在是否圓滿散場

2009年05月18日 11:14:00  來源:
字號:    

  馬英九當局就職週年前夕,民進黨發動“五一七”嗆馬保臺大遊行,鬱卒了一年的綠營民眾,頂著酷熱的驕陽,情緒興奮地重回街頭;同一時間,海峽論壇在大陸盛大開幕,去年“總統大選”才重回民進黨的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與會,淡淡地建議民進黨:嗆馬可以,反中不必!被嗆的主角馬英九則表示他對民進黨嗆馬表示理解,希望遊行順利落幕。低調溫和的執政者,與高調抗議的反對黨,恰成強烈對比。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儘管臺北市警方估計嗆馬民眾不到8萬人,民進黨宣稱高達60萬人,對這場活動的動員顯然是滿意的。但不論是8萬人或60萬人,民進黨不能回避的事實是:他們要嗆的馬英九,民意支援度和施政滿意度已經從去年全球金融海嘯的低點攀升到五成五以上;至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滿意度,根據TVBS的最新民調,卻持續滑落到新低,只有30%。

  30%到45%,差不多就是民進黨創黨以來的基本盤,20多年來沒什麼長進,經過8年執政,因為陳水扁當局的貪腐,甚至還有萎縮的趨勢。當民進黨志得意滿于凱道擠滿人潮時,不要忘了:第一,這些群眾是公職一車一車從中南部載運上來的;第二,這些群眾只是民進黨萎縮中的基本盤;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這群長久以來被民進黨以“臺灣主權”圖騰所迷幻的群眾,沒有幫民進黨拓展重回執政的能量。 
  
  社論指出,民進黨嗆馬當局“賣臺”,到底賣了什麼?“衛生署長”葉金川正在日內瓦準備出席世衛大會,民進黨痛批世衛大會官網上臺灣還是中國的一省,葉金川沒好氣地直接嗆回去“那是2005年,扁政府無能的傑作,別賴在我頭上”!

  民進黨對大陸不是沒有一套論述的邏輯,陳水扁競選臺灣領導人“新中間路線”標舉得多麼高,偏偏8年執政被“獨派”搞得七葷八素,到在野都還擺脫不了。“嗆馬”同時登陸的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早有大膽西進的主張,部分民進黨人即使私下同樣絡繹于北京、上海或廈門,嘴上還是非得挂著登陸即“賣臺”的扣紅言論。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本來有機會訪問大陸,被陳水扁硬生生擋了下來;就在“五一七”嗆馬前夕,高雄市長陳菊公開證實,“五二一”她也要赴北京,這一回,她不會再倒楣地碰上一位“總統”兼民進黨主席,不準她去大陸。

  兩岸正常交流多年,若非政治因素或意識形態的干擾,不論藍的、綠的都構不成“賣臺”,不要説馬當局這一年來兩岸政策鬆綁,事實上,民進黨8年執政兩岸亦無法中斷交流,官方管制再緊,民間交流卻愈密,兩岸關係不可逆的發展趨勢,豈是民進黨狂熱抗議能阻擋的?説穿了,即使是“獨派”企業,也需要大陸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可以滿足於已萎縮的30%的基本盤,執政者卻不能忽略可能愈趨僵化的30%綠盤勢,民進黨靠不了三成熱情群眾的支援重返執政,但三成僵硬“嗆馬反中”的群眾卻可能成為激化社會對立的一股力量,馬當局面對“五一七”遊行的低調溫和,與此應該也有關係。 

  社論最後指出,臺灣政治開放20多年,社會激化對立以陳水扁當局8年為最,政黨再輪替後,這樣的社會對立和分裂傷痕顯然不是一時半刻能化解的,誠如“行政院長”劉兆玄所言,“有不同意見不是壞事,這才能讓政府步步為營。”社會共識的建立也得步步為營,“五一七”遊行靜坐可以視為民主常態,重要的是:“五一七”是否成功不在人數,而在“五一八”好好散場,如此才能重建民眾對民進黨做為負責任政黨的信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