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好的兩岸經濟關係 就是好的政治關係

2009年05月13日 09:00:00  來源:
字號:    

  ECFA未列入兩岸下半年第四次“陳江會談”的議程,引發島內種種揣測及議論。有人認為只是推遲,而非破局;有人則認為大陸已無意於此,ECFA恐怕沒戲唱了。

  臺灣《聯合報》今天的社論對此指出,一年來,兩岸關係進展快速,確實展現出空前歷史機遇的氣勢。然而,伴隨著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卻也立即出現了經濟與政治如何協調整合的問題。有人認為,馬當局“先經濟/後政治”的主張將使馬當局太過“傾中”,而恐有“經濟被(大陸)內化/政治被消化”的疑慮。另有一類看法則認為,馬當局“先經濟/後政治”的態度已被大陸視為另類“兩國論”,兩岸互信瀕於解體,因而大陸方面已對ECFA議題興趣缺缺。

  這兩類議論皆甚尖銳深刻,卻見仁見智至南轅北轍的地步。一方認為馬英九“傾中”,將被大陸“消化”;另一方則認為馬英九傾“獨”,將受大陸懲罰。

  社論認為,其實,“先經濟/後政治”不僅是馬當局的主張;中共領導人亦一向持此觀點。此類主張用意是在緩解雙方壓力,創造空間;所以將“經濟”與“政治”作二分法,並作出“先/後”的區隔。然而,兩岸之間何事不含政治,何事不是政治?“三通”只是經濟嗎?難道不是政治?金融協議又只是經濟嗎?難道不具政治效應?

  一年來,兩岸關係于“不統/不獨/亦統/亦獨”之間,在“和平發展框架”上呈螺旋上升狀態演進。這樣的策略應當是在“臺灣不能臺獨/北京不能武力統一”的包夾中形成的思考。北京方面希望“臺獨”意識能夠在臺灣淡化,而馬當局方面則希望化兩岸敵對為雙贏共存。北京當然希望朝統一方向發展,卻知首應説服臺灣的民意,亦即通過臺灣民主機制的檢驗;馬當局則不主張“臺獨”,但“不獨”亦“不統”。這是一個“包夾中的平衡”。在現狀下,北京不會傻到認為一個主張“統一”的臺灣當局能夠維持得下去;馬當局也不會愚至認為主張“兩國論”是解決兩岸僵局的處方。

  在這個“包夾中的平衡”中,臺灣要做到的是,使大陸認為臺灣對大陸不是一個敵對的存在;北京要做到的則是,使臺灣人民相信改善兩岸關係有助於提升臺灣的尊嚴與利益,因多數臺灣民意主張維持現狀,臺灣的主政者不可能冒進搞“臺獨”。因而我們相信,ECFA只是推遲,而未必是破局;倘若我們的推測有誤,也希望情勢能夠回轉。畢竟,ECFA或CECA是“胡六點”的主張,且大陸還屢屢聲明“名稱不重要”。兩岸高層雖皆聲稱ECFA是“經濟性”的,但正如前文所言,在本質上卻是一個政治性的決定,且亦將産生深刻的政治效應,那個效應是:兩岸將因ECFA而有一個更能互利雙贏的和平發展框架。

  社論指出,不必再將一年以來的兩岸新機遇及新思維套進陳腐的“統/獨”公式中。只要兩岸能維持一個好的經濟互動關係,那就絕對也就是一個好的政治關係,亦必會發生好的政治效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