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博鰲論壇或能成為兩岸政治探索的平臺

2009年04月20日 15: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4月20日電 香港《文匯報》日前刊出邱震海的文章認為,博鰲論壇或許能成為兩岸政治探索的平臺。

  文章摘錄如下:

  兩岸著眼于未來三年馬英九的任期,可在兩岸政治框架探索上有一些基本的溝通,以期達成初步共識,並開始雙方共同的部署和鋪排,其中包括以三年為基線,以防止不可逆轉為目標,探索和設計基本政治框架,並逐步鋪排達成這一框架的“路線圖”。

  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十七日開幕。近年,這一論壇在國際和地區間政要第二溝通軌道和平臺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據報道,今年出席這一論壇的外國領導人和前政要規模為歷來最大,而且適值國際金融海嘯最近幾年,因此各國和地區間政要在正式和私下場合的會面,將成為論壇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 

  就兩岸關係而言,臺灣方面近年派出前“監察院長”和“外交部長”錢復,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的身份率團出席,並與溫家寶總理會面。這是繼去年博鰲論壇期間,剛剛當選臺灣“副總統”的蕭萬長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份與胡錦濤主席會面之後,兩岸的又一次“準官方接觸”。

  去年蕭萬長參加博鰲論壇時,適值馬英九當選但尚未上任,因此“胡蕭會”借天時、地利、人和得以實現;同時,借蕭萬長參加博鰲論壇之際,兩岸在博鰲舉行了“兩岸經貿圓桌會議”,正式開啟了兩岸在馬英九當選之後更為緊密的經貿交流之門。

  但錢復此次受馬英九委託攜十六字贈言參加博鰲論壇,雖然仍是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的身份,但以其曾擔任臺灣“監察院長”和“外交部長”的經歷,其涉及話題顯然不會僅局限于兩岸經貿關係。

  而這也正折射了兩岸關係過去一年裏的發展軌跡。眾所週知,過去一年隨著馬英九的上任,兩岸在經貿和人員交流方面的步伐大為加快,直至最近,兩岸已開始籌備第二次“陳江會”和商討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與此同時,兩岸在臺灣“國際空間”和“國家尚未統一前特殊階段的政治關係”(胡錦濤語)方面,也開始了探索過程。但顯然,這方面的困難和障礙相較于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要艱難許多倍。

  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和未來面臨的時間性的壓力,使兩岸必須面對這一艱難許多倍的政治難題。所謂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問題,如筆者之前曾多次指出,兩岸政治關係的所有難點歸結起來無非是解決一個民族、兩個“政治實體”和一個國家主權之間的關係。

  而所謂兩岸關係的時間性壓力,乃指由於臺灣現有體制下的政黨輪替特點,兩岸必須抓住馬英九在任的機會,盡可能以其任期為時間基線,並以兩岸關係不可逆轉為目標,盡力促成一個乃至幾個政治性框架,以確保兩岸關係在較長時間內的平穩發展。

  在這方面,基本上有兩個不同的切入方式,一是採用迄今的方式,以小步累計互信,以經貿和人員往來穩固關係,逐步深入;二是從政治框架切入,高屋建瓴地探索兩岸政治關係中的難題。顯然,前者從現實角度看更具操作性,但具有對政治關係的不可預知性;後者雖可一步到位,但操作難度極大。鋻於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和時間性壓力,上述兩者應當可同時展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