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一昧吵鬧CECA名稱 不只誤了臺灣經濟

2009年02月26日 09:48: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指出,從這幾個月臺灣朝野有關CECA的發言可以看出,臺灣的政治只有各説各話、沒有對話。其實,這是臺灣民主政治畸型發展的一個象徵。雖然反對人士在名稱上打轉,但若干發言也看出他們絲毫不懂CECA的核心意涵。

  社評説,所謂的CECA核心概唸有三,一是正常化,二是優惠化,三是制度化。如果不了解這三個概念而批評或贊成CECA,只能算是看熱鬧的門外漢了。海峽兩岸都是WTO架構下的會員,但兩岸的經濟關係因為政治因素,無法像其他WTO會員體一樣正常發展。所謂正常的經濟關係就是雙方的資金、技術以及人員的往來能夠依WTO的規範進行,非正常的經濟關係就是政府難以管理的經濟關係,反而對臺灣不利。

  當然經濟關係正常化,也代表臺灣的市場必須對大陸開放。就人員的往來而言,有島內反對人士擔心,開放大陸勞工會造成本勞的失業。事實上,影響失業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勞工的價格,一是企業的生死存亡。反對人士只看到了大陸廉價的勞工,卻沒看到臺灣企業生死存亡的競爭力問題。如果臺灣的石化、紡織等産業因為無法獲得零關稅而必須外移或關廠,其所造成的失業問題或許更為嚴重。在正常的經濟關係中,不可能一方要對方來投資,卻又完全禁止對方的人員進入。當然,勞工的開放不會是一次完全開放,而是分階層,分階段,初期也只限于白領階層而已。

  兩岸關係正常化之後,還要優惠化,也就是在WTO的規範下提供彼此更優惠的貿易條件。CECA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在於大陸與東協及亞太地區國家簽了類似CECA的協議之後,彼此可以享有更優惠的貿易條件,尤其是零關稅。在這樣一個區域內,如果臺灣廠商必須支付關稅,可以想見,必然無法與其他地區競爭,因此除了關門之外,就是外移到其他零關稅的地區。想要留住企業,想要挽救失業,CECA是在策略上不能不做的選擇。

  CECA的第三個核心概念是制度化。所謂制度化就是雙方建立一種可以預期的互動模式,也可以説是機制。任何雙邊或多邊的經濟關係,不論是貿易糾紛、投資糾紛、開放商品項目、開放時程、乃至於開放程度,都必須透過機制來協商解決。兩岸簽署CECA之後,也必須建立處理相關問題的制度,才足以有效應付各種問題。制度化並不必然涉及主權,可以在WTO的架構下來完成。

  社評最後説,反對人士尤其是民進黨,不談如何充實這三個核心概念的內涵,卻一昧在名稱上吵和鬧,所誤者不只臺灣經濟,更是臺灣生機。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