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盼CECA成為兩岸“擱置爭議”的典範

2009年02月25日 08:50: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25日發表社論説,海峽兩岸的協商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暫稱CECA)”,是雙方不久將來的關鍵大事。馬英九昨日即要求“行政院”建構合理架構,尋求臺灣社會最大共識,積極推動。由於此事攸關島內諸多外銷産業的存亡,我們完全支援該協議應該早日簽訂。但是,衡量當前兩岸關係的主客觀形勢,卻也發現,此事的深層結構中,存在著若干一時難解之結,因而不無隱憂。

  社論説,所謂的難解之結,説穿了就是兩岸政治定位問題。因CECA一旦簽署並付諸實行,兩岸即成為一全方位開放交流的經濟聯合體,雙邊關係比普世常見的自由貿易區可更緊密。這種格局顯然已觸動某些人士的政治神經,其必在兩岸作相關談判過程中起而質問。其實,帶有政治意涵的CECA中文正式名稱問題,最近在臺灣已出現互別苗頭現象。譬如,一度有人稱它為“協議”,另有人稱它為“協議”。兩者相比,協議之語意,似較凸顯政治主體之定位,因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協議”早已滿天飛。而協議之名,則較具中性與民間色彩。如果沒有高人出來,強力“一錘定音”,那麼,單是臺灣內部的名稱之爭,就會曠日廢時,甚至使CECA的簽署遙遙無期。

  “千萬別讓政治害經濟”,這是兩岸開始談判CECA之前,各方應有的認知。在國際金融海嘯侵襲的大環境下,兩岸應共同珍視彼此經濟合作的契機,儘量擴大CECA的經濟價值。至於政治方面,雙方容有基本立場的差異,但不強求對方放棄或改變立場,進而可以在彼此高度互信的情況下,充分擱置爭議,以走“灰色地帶”,來促成雙方追求最大的共同經濟利益,達致雙贏。如此,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未來兩岸簽署的CECA,即可“去政治化”,不在雙方政治定位上大做文章,以將主要心力用於兩岸最佳經濟合作機制之建構,使兩岸經濟合作的利益最大化。

  要言之,CECA理當成為兩岸“擱置爭議”的典範。一旦雙方的經濟合作因此排除了政治干擾,則合作效益的發揮即無止境,必能實現廣大民眾熱烈期盼的“中華民族振興”之局面。

  社論認為,解鈴還需繫鈴人。由於此次CECA之提議是臺灣方面所發動,因此,臺當局有義務“先起一個好頭”。如對名稱問題,應該先達成內部共識,呈現單一版本,勿讓協議、協議之類的論爭擴大。臺灣方面必須先統一名稱,與大陸才容易談。若是開放式、無定論的腳本,不但難談,而且會輕易觸動對方的政治敏感,徒然阻礙了經濟合作的正辦。
  
  還有,CECA的基本架構、內容,現在都付諸闕如,這也成了一大“罩門”。難怪,儘管臺灣的官員表現了積極促成的態度,但預定今年上半年內舉行的第三次“陳江會”卻排不進CECA議程。原因就是還沒有底稿。另外,有臺灣官員説,CECA可以一步一步來,先談簡單的項目。如果這樣的話,那就不叫“經濟合作協議”了。這種重大文件原本就是“不簡單”項目的組合,像關稅減免,你對我減免,我要不要同樣對你減免?還有,你讓我的服務業進入,我需不需要同樣對待你的服務業?這些複雜問題,若無法先行解決,那只是“敲邊鼓”,根本沒碰到CECA的主題,也無法凝聚內部共識。奉勸臺當局趕緊抓住重點,集中推進,勿再流於漫談。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