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蔡英文承諾的理性溫和路線在哪?

2008年11月11日 11:10:00  來源:
字號:    

  “圍城”落幕後才向群眾揚言,“會在街頭時時見面”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又表示,未來將採“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並進、互補,並以“議會”路線優先。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社評認為,此一説法雖值肯定,但能否實現,恐怕大有疑問。
  
  這次“圍城”活動之前,民進黨承諾會和平理性,但當天若干群眾蓄意滋事,而民進黨卻無力約束,任由暴民向警方挑釁施暴,造成多名警察受傷流血。事後輿論大加撻伐,民調也顯示蔡英文的滿意度下跌,民眾對民進黨中央的處置也普遍感到不滿,在此情況下,蔡英文改口要以“議會”路線優先,與其説是良知未泯,毋寧説是形勢所逼。儘管如此,她能有所覺悟,畢竟不是壞事,為臺灣著想,我們當然也樂見其成。問題是,蔡英文的主張能代表民進黨嗎?未來民進黨真的會以“議會”路線優先嗎?從過去幾個月的經驗來看,恐怕都是否定的。
  
  社評説,眾所皆知,民進黨以街頭抗爭起家,就算過去八年執政,也從未放棄街頭路線。二次政黨輪替不到半年,民進黨已經發動三次大遊行,群眾動輒以十萬計,其目的無非以戰養戰,藉遊行凝聚人氣,蓄積反抗能量,借對抗而促使綠營敵愾同仇,並藉此操兵,為未來選舉鋪路。
 
  社評指出,蔡英文現在揚言是因為民進黨在“國會”沒有發揮空間,“逼得我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走上街頭”,可是,因為如果選舉失敗就要走上街頭,那麼政治豈有寧日?何況民進黨在“國會”並非不可提案,只是人數較少,表決居於劣勢,但少數服從多數,本是民主常態,何況這是民意選擇,豈可以此做為街頭路線的藉口?
 
  社評進一步指出,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蔡英文確有以“議會”路線為優先的想法,但民進黨和綠營的支援者是否願意配合?也大有疑問。其理由是:

  一、蔡英文雖然身為民進黨主席,卻徒有形式的權力,而沒有實質的權威,辦不辦遊行?上不上街頭?都不是蔡英文説了就算。例如,“八三O”蔡英文原本就不想民進黨參加,但在扁係人馬與“獨派”團體的壓力下,最後只有配合,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民進黨內激進路線儼然已成主流,任何想要改走溫和路線的主張,都會被批評成向執政黨投降,況且,街頭路線聲勢浩大,似乎可收反制執政黨的速效,而“議會”路線卻受限人數,不易突破。

  三、陳水扁為免鋃鐺入獄,近來採取“挾獨自保”的策略,不斷以激烈“臺獨”言論,煽惑群眾,走上街頭,企圖以群眾壓力,迫使“司法”讓步,而民進黨迫於形勢,又不得不跟進,群眾運動勢必越演越烈。

  四、民進黨有意參選之人,無不希望借群眾運動作秀,提高知名度,爭取基本教義派的支援。

  在這幾項因素的相互激蕩之下,勢必仍以街頭路線為優先,蔡英文的説法,充其量只不過是她個人的主張罷了。 
 
  社評最後表示,總之,在民主社會裏,集會遊行雖是人民權利,但動輒走上街頭與當局對抗,不僅耗費社會成本,也會影響經濟發展,更會造成政治長期紛擾,絕非臺灣之福。衷心期盼蔡英文能夠理解臺灣社會不應該再對立。在野黨的責任也不是一味聚眾抗爭,而是要導引群眾,走向理性溫和的路線,更何況民主政治本來就是代議政治,應該數人頭而不是比拳頭,當然要以“議會”路線優先,才是稱職的反對黨。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