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金融海嘯殃及全球經濟 臺灣尤須戒慎恐懼

2008年10月29日 09:17:00  來源:
字號:    

  “我們面對的不是泡沫而是小氣泡,許多小型、區域型的小氣泡,絕對不會膨脹到威脅整體經濟健全性的地步”。讀者也許會問,這是誰在胡説八道?告訴各位,這是格林斯潘在2007年出版“擾攘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一書中的評述。臺灣《經濟日報》今天刊載社論説,每一個在金融海嘯中艱苦圖存的國家或政府領導人,如果重讀格老這段文字,相信一定是哭笑不得。
  
  格老的“高見”還不止此。他曾經盛讚衍生性商品是“穩定金融市場的利器”(Instruments of Financial Stability),因為衍生性商品可以將風險移轉予不同的人承受,借風險分散的方式避免銀行體系的崩解。以事後諸葛的觀點來看,這“利器”的作用似乎適得其反。
  
  對許多購買CDO、SIV、CDS的機構而言、對臺灣許多購買連動債的自然人而言,此時此刻可能會佩服股神巴菲特當年所預言,“信用衍生性商品是大型毀滅性武器”。這些沒人真正了解的金融衍生性商品的確移轉了風險,只是移轉到許多不認識風險甚至無能力承受風險的人手中。當年美軍打入伊拉克後遍尋不著的大型毀滅性武器,原來不在薩達姆的掌握中,竟然貯存在美國境內,並且逐步輸出到世界各地。
  
  社論指出,只要看英國經濟學人的封面標題由7月份二房事件時的“孿生龍捲風”,到“不樂的美國”、“美國大減速”,接著是“我要你的錢”,再到最近的“懸崖上的世界”,以及“救救這體系”等,無不觸目驚心,就可以明顯看出原本是美國的災難,結果在全球化與證券化的極度操作下,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問題。當然在這裡,並不是否定衍生性商品的功能;就如同高速公路的效益,不能因駕駛人違規、超速、蛇行等錯誤的使用而受否定。這裡也無意指責格林斯潘,因為有人移轉風險,就有人承擔風險,只是承擔的人對風險有無認識,有無能力承擔,就不是商品本身的問題。格老只是就商品的本質表示看法,但無法兼顧實務與行銷的運作。
  
  格老當初心目中的小氣泡,不僅成為大泡沫,而且已經爆破成為金融大海嘯。全球金融體系飽受衝擊,接著極可能對世界經濟發生重大影響。國際貨幣基金最近持續上修金融業的損失,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的展望,最足以顯示多數觀察家的看法。各國政府近來紛紛單獨或集體推出各種紓困措施與方案,由注資(擴充流動性)、降息、收購不良資産、擔保存款乃至同業拆放,最後甚至施出國有化的手段,在在顯示形勢的險峻。
  
  其實由歐美近月來的發展可以看出,當前的問題在於信心缺乏導致信用取得停頓,嚴重影響經濟。因此美國才有認股九大銀行及若干小銀行的做法、英國拋出500億英鎊進行銀行國有化以及瑞士入股UBS,均是同出一轍的思維。
  
  社論認為,雖然臺灣情況相對歐美亞各國,似乎尚不嚴重,但小船遇到巨浪,已經是掌舵不易,碰上海嘯,則更須戒慎恐懼。不能否認目前看似寧靜的狀況,是因為“央行”提供市場整體的流動性以及“行政院”宣佈保證一切存款及銀行同業拆放的舉措,有極為正面的作用。但這僅是穩住陣腳,如果期望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應有進一步的行動,日前“經建會”宣佈將擴大“國發基金”至一兆新台幣,入股一般産業改善結構,但金融業不包括在內。其實從學理或從歐美經驗,注資銀行比注資産業能産生更大效益。“國發基金”直接投資民間公司,將形成新的公營事業,不如訂定標準,投入銀行或金控的次順位債券,不僅解決股價低迷時企業增資的猶豫,而且可以強化銀行資本適足率擴增授信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直接公有化所衍生的問題。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