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經濟不景氣使得簡樸風氣大復活 好事!

2008年10月29日 09:06:00  來源:
字號:    

  景氣差,股市繼續跌,大家都過苦日子。連當局官員帶頭血拼“刺激消費”,都被譏諷:“老百姓沒錢,怎麼消費?”
  
  臺灣《聯合晚報》昨天發表社論説,這種環境下,最適合提倡回歸過平價生活。“農委會”為本地産業著想,推行“最愛臺灣味”運動,也正是時候。
  
  最近的經濟新聞一片壞消息,從麵包店到連鎖髮廊,一家一家關店。不過,“萬綠叢中”也有些行業紅起來。二手服飾、39元店、電器修理業,都在逆勢成長。就算是原本高檔或科技産品,也有平價化的趨勢,例如陽春小車、低價的手機、筆電等等,頗看好商機。甚至已有專家向企業界建言,現在正是搶進低價市場的時機。
  
  社論認為,平價化趨勢,雖説是受景氣所迫,但對一般人的民生層面和精神層面,未嘗不是好事。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多少人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名牌皮包每季換新,手機也要鑲鑽飾,連喝水都非瓶裝法國礦泉水不可。如今,那個虛榮、浪費資源、讓很多人打腫臉充胖子的經濟泡沫戳破了。大家學習回歸食衣住行的“基本面”過日子,可喜可賀。
  
  媒體上出現“省錢達人”、“生活達人”,教大家如何節省水電瓦斯,減少外食,舊衣新穿,剩菜打包改頭換面重新上桌,多用本地新鮮又便宜的食材,傢具電器玩具儘量修復再用,二手貨無妨,臺産品更佳……。説穿了,就是古早年代的節儉風氣大復活。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有益荷包,有益環境,也有益身心健康。
  
  平價生活的一項標的物,就是本土産品,也是“農委會”推動“最愛臺灣味”的基礎。多用本地貨,一來當季當地新鮮價廉,二來節省“食物里程”節能省碳,三來阻擋外來黑心産品,四來有利“內需”幫助島內産業,可説有百利無一害。冬天快到了,橙子盛産令農民又喜又怕,“農委會”現正推行企業認養橙子運動。其實,何止橙子,各種本地的水果、茶葉、品牌米,甚至果醋、小米酒,現在都在鞏固基本消費客群。農産運銷單位如果協助推動“送禮送臺貨”,想必也能蔚為風氣。
  
  社論最後表示,時機歹歹,但幽暗中一絲微光也能帶來溫暖。簡樸風氣當道,大家回到老實過家常生活的氣氛中,自助互助,豈不是塞翁失馬的收穫!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