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降低金融風暴對經濟的傷害須臺灣上下齊努力

2008年09月24日 14:27:00  來源:
字號:    

  初秋的九月很不平靜,剛送走歷來最牛的颱風“辛樂克”未久,又遭遇百年罕見的美國金融風暴衝擊;天災人禍,島內經濟飽受蹂躪。現在真的是非常困難、脆弱的時刻,更沒有簡單、無痛的解決方案;系統性危機,需要系統性應變,甚至要走在危機之前。
   
  臺灣《聯合報》社論説,看看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做了什麼事,就知道當局還有好多事沒做。這場由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去杠桿化修正,因長達一年的信貸緊縮及經濟降溫而形成新的金融風暴,而且愈卷愈大。曾是美國金融霸權指標的雷曼兄弟、美林證券、國際集團(AIG),都因流動性缺口擴大,分別走向破産、出售及公有化之路,進而催化“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恐懼心理,經由全球化網路,將風暴迅速帶往世界各地;整個金融體系在市場求現、資産變現、價格下跌、信用之間形成惡性迴圈,並跨境連結,引發金融機構最不願見到的流動性危機;其結果將是更多的金融機構倒閉、信用緊縮、市場失靈,以致經濟崩潰。

  正是預見到金融體系的風險,美國此次的救援動作積極而全面。當此危急時刻,美國政府的首要目標自是化解流動性危機,但出手非僅一端,而是以實時、全球同步及穩定關鍵市場為原則,交叉運用注資、金援、政府保證、打擊放空、建構不良債權退場機制、道德勸説等一連串措施,分別穩定貨幣市場、股票市場及信用市場;其他各國也沒置身事外,除實時注資,並針對自身特殊狀況採取必要對策,例如英國快速促成房貸龍頭HBOS的出售交易,以穩住房市;中國大陸為拉股市,則是降息、降稅一起來;俄羅斯更以休市、釋金及降稅,阻止倒債心理擴散。

  以後續的主要股市大漲、短期利率下跌看來,市場似乎暫時領受各大政府力挽狂瀾的決心;另一稍感寬慰的是,相對於投資銀行關連客戶的躁動,商業銀行存款人尚稱理性,提供了安定的力量。但是,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還會持續進行,流動性危機仍在;加以金融創新強化風暴的渲染力,還有許多地雷待拆除;此外,金融風暴勢將傷害實體經濟,各地政府更極力降低其衝擊。

  社論指出,相對於國際間大規模且廣泛的應變動作,或因臺灣非風暴中心,整體的對應被動而零散,令人擔心金融風暴的實體效應擴散,當局是否已做好準備。一如前述,金融風暴始於流動性缺口,但系統化後的衝擊是在各個市場,需要各部會同步出擊。可是,在直接相關“部會”中,似乎只有“中央銀行”預見流動性危機的殺傷力,于第一時間調降存款準備率;而最應在股市非理性下跌時出手的“國安基金”卻是瞻前顧後,以致在一天內做出完全相反的決策,凸顯其誤判形勢。

  至於“金管會”,原應與“中央銀行”並列危機應變的兩大核心,一個負責流動性,一個掌理金融體系的穩定,而“金管會”的責任可能更重些;因其執行金融監管,理應精確掌握金融機構個別體質的良窳及總體曝險程度,並應預為監視、防範,甚至採取必要的禁制措施。可是,“金管會”不只未盡到應有責任,對金融機構償付能力的説詞反覆,令其監管能力受質疑,更給予空頭見縫插針的機會。此外,這次尚有眾多投資人因不幸誤購雷曼商品而損失慘重,“金管會”不僅難卸監管失職之責,更應積極協助善後,但“金管會”卻連銀行應負多少責任都沒有明確的想法;這點方寸都拿捏不定,“金管會”那有能力應付更大的變局?

  社論表示,更重要的是,金融風暴絕非只是僅止于當下;接下來的關鍵是降低風暴對實體經濟的傷害,那就不只是“央行”、“金管會”的事;其中,“經建會”對景氣動向的分析及因應、“經濟部”對敏感産業及中小企業週轉動態的掌握及協助“財政部”公共支出的推展等都必須立即到位。這場風暴來勢洶洶,各地政府無不積極避禍,但我們呢?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吧。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