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保護臺灣所余無多凈土 興建蘇花高須格外審慎

2008年07月08日 10:22:00  來源:
字號:    

  蘇花高的問題爭議了十多年,不好處理,但是又不能不處理。今年四月間,民進黨執政的最後時刻,蘇花高在環評審查會中,以違反“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等上位計劃而擱置了下來。馬當局上臺,一條充滿危險的蘇花公路還在那裏,花蓮人安全回家的殷殷期盼依舊沒有改變。

  臺灣《聯合晚報》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花蓮人的交通需求,以及環境保護的兩難之間,短期內確實是不容易找到解套的方法。只不過,這回“行政院長”劉兆玄忽然丟出“蘇花替代道路”這一招,真的有效嗎?不管是用什麼名稱,把“蘇花高速公路”切割成三段,然後讓南澳到和平這一段先施工,難道就可以不必通過環境影響評估?還是説,因為“蘇花高速公路”未通過環評審查在先,只能另外再以“蘇花替代道路”的名義,重新申請環評?而且寄望于重新組成的環評委員,可能會有不同的審查結果?

  社論説,沒錯,整條蘇花高的爭議太大,而南澳到和平這一段,正好是目前省道蘇花公路最危險路段。先興建這一段替代道路,需求性最高,也最有正當性。但很不幸地,這個路段恰恰是環保爭議最大的路段。所以,想要用這樣的方式解套,其實難度還是一樣高。

  花蓮是臺灣所余無多的凈土,所以興建蘇花高需要格外審慎,也造成它的爭議如此之大。環境保護團體的聲音很清楚,但花蓮本地鄉親的需求也不能不照顧。多年以來,各界多把花蓮當作臺灣的後花園,以至於花蓮人的反彈越來越大。花蓮人想要發展地方,也想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這樣的訴求絕對不能被忽略。但蘇花高沿線環境具有特殊保存價值,如果被破壞,絕對是全臺灣的損失,甚至對花蓮的觀光業未必有好處。雪山隧道開通之後,北部人前往蘇澳、宜蘭方便多了,但也正因為交通快捷,過夜的需求未必增加,對地方業者各有得失,就是一個前例。所以,興建蘇花高的問題,需要審慎周延,必須用專業規劃來進行雙向溝通,求得折衷方案,而不能過度地顧此失彼。

  社論認為,興建蘇花高是重大公共工程議題,甚至牽涉到“國土”規劃,不能用“蘇花替”來變相偷跑,又何必急著“馬上”給出一個答案!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