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生活一日圈”成型 臺灣應審慎樂觀因應

2008年07月07日 09:49:00  來源:
字號:    

  兩岸間的週末直航包機正式成行,帶來眾多的大陸觀光客。七月四日首航日以來,各機場喜氣洋洋,代表著臺灣終於從過去幾年不正常的封閉“鎖國狀態”走出來,也象徵著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臺灣《聯合晚報》6日社論指出,兩岸融冰的發展,剛好碰上了臺灣經濟陷入困境,難免讓許多人對於通航、開放觀光有高度的經濟效應期待。不過,若是要讓兩岸關係真能對臺灣長遠經濟復蘇與成長髮揮健康的作用,恐怕大家該有一些基本的心理準備。

  第一項心理準備,臺灣所需要的開放,不只是對中國大陸開放而已。大陸觀光客來臺,應該被視為難得的契機,幫助臺灣本身全面檢討觀光事業體質,乃至於臺灣與世界的連結紐帶。臺灣過去的觀光業並不算特別成功,那麼現在就算陸客基於長期封鎖産生的好奇而大量湧來,但若要維持這種熱潮不墜,還要下一番功夫。換個方向看,如果因應陸客來臺,臺灣做了正確的準備,能夠提供來客豐富充實的體驗,那麼也就同樣能拉住其他國家訪客了。

  社論認為,臺灣希望借觀光來刺激景氣,應看大不看小,不能眼光短淺。不要只想短期從大陸觀光客身上賺取人民幣,而是借此機會進行基礎投資與升級,從觀光産業最迫切缺乏的環節著手改善:保護自然景觀,提升人文建設品味,確立體貼服務態度……才能真正使來客滿意,而收穫經濟上的成就。

  第二項心理準備則是,兩岸進一步緊密接觸,必然帶來衝擊。九七香港回歸後,中國大陸訪客成群造訪香港旅遊購物,大陸媒體戲稱去香港的觀光團為“救貧團”,一度引發港人高度不滿。再遠一點,臺灣開放登陸探親,剛去的臺灣人備受禮遇,可是沒多久,大陸民眾也對臺胞的行為舉止大感反彈。這樣的前例提醒我們,一定得未雨綢繆,設法降低雙方的認知誤差,不要因為誤解而反而製造了兩岸人民間的互動衝突。

  社論表示,直航的確會將兩岸轉為“一日生活圈”,這是個巨大的變化,必然影響臺灣各個産業。從當局有關部門到民間相關業者,應以審慎樂觀的態度因應,希望能讓開放收到最大的成效。拼觀光應待客有方,才能為臺灣經濟開啟新的一扇窗。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