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用人情味和公德心給對岸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2008年07月07日 09:08:00  來源:
字號:    

  中國大陸觀光客本月七日起,將搭乘兩岸週末客運包機全面登臺。這是歷史性的時刻,象徵兩岸關係從此跨越一個新的里程碑。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5日發表社評指出,兩岸週末包機及大陸觀光客來臺,是國民黨馬蕭陣營在“總統”大選時開出的兩張競選支票,這兩張支票能在當選後順利兌現,主要歸功於兩岸執政當局皆能秉持“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精神,以協商來促其實現。任何事起步最難,我們不否認在協商的過程中,雙方都曾遭遇一些困難和挑戰;但重點是雙方都能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求同存異來解決所有的難題。 
  
  面對期盼已久的大陸觀光客,不僅臺當局在政策上作好了各項準備工作,民間業者也在接待方面作好了妥善的準備。根據臺灣媒體的報導,不但觀光、旅遊業積極“搶人”、搶商機,連銀行業也全體總動員,積極卡位,以爭取曝光的機會。在國際社會方面,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表示,美國對於陸客包機登臺得以成行,感到非常鼓舞,並期待馬英九任內加深美國與臺灣間關係;而美國將會像國務卿賴斯所説,會繼續支援臺灣追求國際空間和尊嚴。楊蘇棣的説法不僅代表美國的官方立場,也反眏了美國國內的主流意見,那就是:兩岸和解和臺灣與美國間關係,並無利益相亙矛盾之處。美國樂於見到兩岸民間的交流,並希望因此推動兩岸關係的正常化。 
  
  社評亦指出,遺憾的是,只有在野的民進黨還是抱著為反對而反對的心態,“唱衰”陸客來臺和包機直航。在民進黨為此發表的“政策説帖”中,還是用“罔顧國家安全”的“大帽子”,指責馬當局“政策規劃缺乏整體戰略思維”,認為“倉促而大幅度的開放,導致即將門戶洞開。”坦白説,我們不知道民進黨的“戰略思維”是什麼?如果民進黨有“戰略思維”,怎會出現執政時阿扁口中“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困擾。如果民進黨的“戰略思維”是兩岸對抗,是烽火“外交”,則在它眼中,馬當局的開放措施當然是一項“背道而馳”的舉動。事實顯示,就因為馬當局的戰略思維是促使兩岸和平,共存共榮,才會有陸客登臺和包機直航的舉措。 
  
  社評不否認,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類似檢疫人力不足、觀光客非法滯留等後遺症。但政策的評估要看利弊得失,只要利大於弊,就沒有理由因噎廢食,擇惡固執。民進黨執政時也處理過相關的議題,但結果卻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主要因為民進黨緊抱過時的冷戰思維,在意識形態挂帥下,採取了“去中國化”的政策;而陸客登臺和包機直航,遂在政治考量下成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犧牲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社評表好似,歡迎大陸觀光客以省時、省錢、省力的方式來臺一遊;也希望臺人以人情味和公德心的表現,讓對岸的客人對臺灣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