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澳報:貨運包機應儘早成為海峽兩會商談議題

2008年07月04日 14:32:00  來源:
字號:    

  兩岸關係“雨過天晴”後的首項成果——海峽兩會恢復談判所簽下的“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協議,從今日起實施。兩岸高層都予以高度重視並全力配合、推動,並祈望能在取得經驗後,逐步擴延為“直航包機”以至“兩岸直航”,及以“自由行”方式實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從中共和國民黨的兩岸關係事務規劃來看,這個“下一步”,將會很快就會付諸實施。
   
  包括馬英九自己和國民黨執政團隊在內,都把“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當作是搶救臺灣經濟的“靈藥”。為此,馬英九在競選的過程中,就將這兩項議題連同“擴大三小通”,當作是“馬上就好”的重點政見。於是,才有他甫正式就職,就決定由“陸委會”授權海基會與大陸海協商談“週末包機”及“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議題,並希望能在七月四日起實施。但“陸委會”聲稱當時的授權內容包括了“貨運包機”,民進黨也附和此説,炮轟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未堅持與海協會商談“貨運包機”是“投降”。

  澳門《新華澳報》社論指出,其實,江丙坤是嚴格履行馬英九的“馬上”競選承諾。因為正如前述,在馬英九競選過程作出的三項承諾中,“擴大小三通”是“可操之於我”的議題,無須與大陸海協談判即可由臺灣方面單方操作,實際上“陸委會”也聯同其他相關部門于日前“單方”宣佈了“擴大三小通”的各項政策措施。剩下的需要與大陸海協商談才能兌現的議題,就是“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因此可以説,江丙坤六月中旬赴北京的“談判之旅”,才是準確執行馬英九的指示。

  當然,“貨運包機”也應該儘早成為海峽兩會談判的議題,並應與“直航包機”、“海運直航”等議題的談判一道進行。只要上述幾個議題獲得解決,距離全面“三通直航”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然而,社論亦認為,從各方面技術條件看,這幾項議題的難度都比“週末包機”要高得多。實際上,“週末包機”與“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議題一道,早在陳水扁時代,就已循“澳門模式”執行了六次談判,達成了基本共識,只待雙方簽署完成確認手續而已。

  但兩岸要深入商談“貨運包機”議題,則會遇到如下的一些技術難點:“貨運包機”的技術難點,主要是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兩岸貨運機隊技術條件相距較遠。實際上,臺灣地區的幾家主要航空公司,都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貨運機隊,而且技術條件頗為成熟。一九八六年五月三日“華航”貨機機長王錫爵駕機降落廣州,其所駕貨機就是屬於“華航”貨運機隊。而大陸地區的各家航空公司,則普遍尚未建立貨運機隊,其貨運運輸大多是由客機的機艙“捎帶”。雖然常以“專機”形式運載貨物,但仍不能等同為貨運機隊。

  其實,航空運輸貨運比客機的利潤率更高,尤其是兩岸貨運,在臺灣作為研發及接單、核心部件生産其他,而大陸則是代工及量産基地的情況下,兩岸之間的航空貨運量早就堵死了“虧本門”。因此,兩岸航空貨運可説是航空業界眼中的一塊“肥豬肉”。就連小小的“澳航”,也要利用其“一機到底”的優勢,專辟幾架貨機包攬兩岸貨運業務。

  但遺憾的是,由於大陸地區的幾家主要航空公司尚未建立貨運機隊,倘若現在就開放兩岸“貨運包機”,那就將會在分享貨運利益方面出現“不對稱”的狀況,亦即是貨運“肥豬肉”都由臺灣幾家航空公司的貨運機隊“吃”走了。

  其二是將會令敏感度較高的電子等産業的研發、生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從而促使已在大陸的高技術力量回流臺灣。實際上,在以往,由於兩岸貨運需時,臺灣的高敏感度電子等産業,為了將在島內的研發、接單、核部件生産工序與在大陸的量産、裝配、包裝方面的時間距離拉近,而派出了大量的技術骨幹到大陸指導及管理生産。而且,也把産品的“出貨地”定為大陸地區。

  社論指出,倘若實施貨運包機,兩岸間貨物運輸的時間縮短。在大陸地區本已因實施新《勞動法》,工薪福利成本已經大幅提高等不利因素刺激之下,臺灣業者可能會借著貨運包機的便利,將涉及到核心部件的裝配等工序,全搬回臺灣。甚至連包裝工序也是如此,直接從臺灣裝運出口,這也在間接上實現馬英九自參選之後就一直在茲念茲的“振興高雄港”。

  當然,社論亦認為,站在為兩岸人民謀共同利益的高格局,在實施貨運包機之後,大陸方面是不會計較將會暫時流失某些利益的,並必會以“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方式,追補回這些“損失”。其中第一步,大陸的各家主要航空公司,應當加快建立專業貨運機隊的步伐,搶在海峽兩會正式商談貨運包機議題之前組建完成。這樣,在“貨運包機協議”上,就可根據航約慣例中的對等互惠原則,兩岸平分貨運噸位。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