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七月油電價格雙漲 臺媒呼籲當局謹慎以對

2008年06月27日 08:42:00  來源:
字號:    

  “五二八”調漲油價的陣痛尚未消退,七一油電雙漲的警報又已嗚嗚大作。當停滯膨脹危機當頭,而民進黨又提出“退稅分錢”的民粹倡議抗衡,劉“內閣”這次是否會作出更有智慧的決策,島內正屏息以待。
  
  臺灣《聯合報》社論指出,“在野黨”嚷著退稅分錢,“執政黨”卻埋頭盤算著漲價,兩個政黨性格簡直異如天壤。前者一心只想討好選民,不顧社會的長期後果;後者卻只顧追求行政枝節的平衡,似乎未能響應人民的感受。兩黨若能彼此互補一下,民進黨多一點責任理性、少一點浮華民粹,國民黨多一點普羅感應、少一點學究冬烘;那樣,臺灣人民才不致兩邊受罪。
  
  若在正常時日,油電價格根據合理公式定期反映成本,當然最符合市場經濟的穩健法則,也能讓企業經營與國際經濟節奏合拍。但臺灣今天面對的情勢,能否稱為“正常”?從內部看,能源及重要原物料價格在扁當局時代經過一番扭曲,短期內要全部漲足,民眾的痛楚將極深重;向外看,全球經濟正陷入一波“停滯膨脹”風暴,當局決策稍一偏失,即可能將臺灣推進危險地帶,後果難以逆料。
  
  事實上,在上次調漲油價之前,該報即曾提醒新當局不可憑恃選舉之大勝而失卻對社會現實感的掌握;可惜,當時“內閣”卡在“一次漲足”的思維框框中,進退失據。結果是其實並未“漲足”,民怨卻已沖天。一個月來,讓人擔心的不只是“內閣”聲望的滑落,股市連續下挫反映了臺灣經濟的動能不足,再加上民眾對物價飛漲所表現的悲觀,這種種氣氛,都不利於當局再採取衝擊民生士氣的決策。亦即,七月一號油電雙漲註定要承受強烈的民意反感,眼前的寧靜過後,將是什麼樣的風暴襲來,恐怕不在劉“內閣”的掌握之中,唯不知劉“內閣”對此有無正確的感應。
  
  社論認為,一個處於滑坡中的經濟,又遭逢世界性能源危機及停滯膨脹的左右夾擊,在任何當局而言,都不會是容易處理的事。劉“內閣”中雖然財經老將不少,卻未必有因應這種內外巨變的經驗;而這個行政團隊菁英取向太強,缺乏對民意的敏銳感應及因應變局的靈活思考,才是最令人擔憂之處。
  
  之所以呼籲當局務必謹慎因應這波漲價,社論列出三條理由:第一,就物價論物價,最容易引發物價連鎖波動的,莫過於油、電、水、肥等公用事業價格;其漲價機關一旦啟動,就是橫掃百業,無法逆轉。馬當局未上任即已預告各項費率漲價時程,不僅助長預期心理,也形同以物價“推手”自居;一旦野火燎原,必定成為眾人怪罪的“禍首”。
  
  第二,從民眾的心理看,當局的新銳之氣經過一個月磨損,已失去原先的光華。多數人雖仍抱持著善意期待,但人們受苦的耐心禁得起多少挫折,實不容高估。五月份消費物價上漲3.71%,核心物價漲幅更創下九年新高,對比薪資多年未漲,臺灣實已踩在停滯膨脹的泥沼裏。當社會上對於“馬上就會好”的質疑聲浪越來越大,當局若還察覺不出其中警訊,未免太過遲鈍。
  
  第三,從政治承諾和決策選擇看,選前馬英九給人民最大的承諾,是要重振經濟。現在,臺灣經濟頹勢未見起色,當局卻把全副重心放在調漲價格,不僅本末倒置,也只會招來“漲價內閣”之譏。而且,一味強調公營事業營收,卻輕忽民生疾苦,這展示了什麼施政仁心?何況,萬一決策招致民怨沸騰,當局再另拋利多去平息眾怒,恐怕也搶救不回民心和物價。民進黨要求“退稅分錢”固然是政治投機客的近利思維,但馬當局以全民痛苦為代價替公營事業的財務爭平衡的做法,不也愚不可及。
  
  社論最後表示,盱衡眼前形勢,馬當局對七月一號油電漲價恐怕必須格外謹慎,多所斟酌;尤其應當全力打通經濟的血脈,迅速使市況及民心振作起來,勿使社會久陷於“停滯膨脹”的悲觀氣氛之中。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