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對抗島內通貨膨脹 全民退稅或可贏一時掌聲

2008年06月19日 16:25:00  來源:
字號:    

  臺當局“經濟部”日昨召開電價諮詢會議,確定電價分七月一日及十月一日兩階段調漲,包括家庭用電及工業電價都將大幅調漲,增加民眾及工商業界生産與日常用電成本與支出,併為燎原中的物價上漲形勢火上加油。

  面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形容1930年來最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不少民眾倡議追隨部分國家採取全民退稅措施以對抗通膨,但馬當局的既定政策是緊急張羅預算推動擴大內需政策,一來提振景氣,二來協助解決輸入型通膨,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表示,其中利弊得失及效益值得探討。

  民進黨“執政”後期採取凍漲政策,汽柴油天然氣電價都政策性凍結,雖讓老百姓暫渡難關,但醜媳婦難免見公婆,等到馬當局一上臺,凍漲政策一決定解除,前後累積的漲幅當然可觀,即使口頭不斷抱怨承受了一個“爛攤子”,但油電價格雙漲及接著而來的萬般物價隨之上漲的指責及難關,馬當局卻只能面對與解決。五月二十八日,“行政院”劉兆玄院長為了防止民間預期六月二日汽柴油漲價囤積産生的公共危險,緊急宣佈提早實施漲價,果然招致民間及在野黨的嚴厲責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經濟部”按部就班召開電價諮詢委員會,依據應有程式決定電價的上漲幅度與時程,應該也多少記取了油價調漲的教訓吧。

  然而,儘管決定、發佈的程式紛擾與爭議可以避免,但幅度不小的電價調漲及可能隨之而來的刺激物價上漲後果,恐怕無法避免。雖然當局與臺電細心思量,在避免對家庭用戶衝擊太大前提下,將今年家庭用電分兩階段調漲,漲幅分別控制在7.5%與14.46%。但以去年家庭平均用電估算,兩次漲價將使民間家庭每月增加159元電費支出,如再加上原先的油氣漲價增加支出,對一般薪資收入家庭而言,當然是不輕的負擔。另一方面,工業用電漲價,第一階段平均調漲15.24%,將使整體工業生産成本增加0.39%,十月一日第二階段調漲30.77%,又增加0.79%,各種産業乃至一般餐飲、商場的生産及經營成本勢必為之上揚,在大環境不佳的局限下,雖然廠商可能自行吸收全部或一部分電費增幅,但無法吸收全額轉嫁,乃至加帽子趁機發“國難財”的可能性,其實也不能排除。具體而言,在國際原物料漲風無法有效抑制之際,島內的油電雙漲,將對物價産生全面的刺激上揚作用,當局預估全年物價上漲年增率為3.29%,似乎過度樂觀。

  事實上,因為原油乃至一般民生物資價格飛漲,全世界所有國家無不面臨嚴峻通貨膨脹來襲威脅,除了緊縮貨幣政策的傳統作法外,包括美國、香港、澳門、南韓、新加坡,在財力政允許的條件下相繼採取了全民退稅的作法,用以減輕民眾生活負擔,並期藉以刺激景氣。具體數據雖然尚待查證,但美國近月來零售金額增加及消費者信心指數上揚,卻對主張退稅以對抗通膨者深具鼓舞效用。在島內,雖然馬當局業已確定動用前朝未用預算推行擴大內需政策,但民間要求比照實行退稅作法的聲浪卻不小,尤其島內很多地方政府一向不受“中央政府”約束,甚至有政治分贓,拿公共建設預算回饋樁腳的惡習,把可能泡湯的預算直接退給民眾以對抗通膨並刺激景氣,相對之下頗為理直氣壯。

     但社論亦指出,一者臺灣財政拮據,五百多億預算來自舉債,不似韓港澳星財政寬裕,借錢退稅恐怕難逃“凱子政府”之譏;二者,不分貧富一概退稅,豈有公義可言?再者退稅效益有限,有些民眾會用來儲蓄,有些用在不具刺激景氣用途或用在關聯效果不大行業,以致有限資源無法進行最有效益利用,既未能協助對抗通膨,又無助於刺激景氣。惟擴大內需政策要有成效,必須嚴加管控,斤斤計較,否則,慘遭各地地方政府肉桶分肥、鯨吞蠶食,不如全民退稅,至少可以贏得一時的掌聲。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