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大愛釋前嫌:兩岸必將抒寫新的歷史篇章

2008年06月11日 13:48:00  來源:-- 台灣網
字號:    

  新加坡《星島環球網》10日發表社論文章説,社論兩岸社會因政見不同,難以求同存異,因政治制度回異被180公里寬的海峽隔開接近60年,有人可能會問:中國歷史悠長5千年,60年又算什麼?難道從“淵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累積的人文寶藏中,找不到解藥?難道如馬英九所説的世界之大,中華文化智慧之高,不能化解這短短60年意識形態造成的恩怨嗎?如果中華古文明的智慧結晶,對救贖這截隔離文明都無法提供泉源,那麼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文化及中華文明搖籃,對炎黃後子弟價值在那裏?

  儘管有著一連串的質疑,一個古文明所孕育的價值,去蕪存菁的任務實際上落在其繼承者身上,我們不能因為無法跳脫本身的思維框框,就把責任全推給古人,這不是長進者的做法,而推卸或逃脫了後人重新打造傳統價值的義務(否則古人不會説“與時並進,日新又新”)。

  兩岸認同中華民族具有認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全球15億炎黃子弟對兩岸的和平統一的之道儘管存有政見,反映價值觀的差距,不過,如果中華民族被提升至歷史制高點,為兩岸現階段的最大公約數,相信全球中華兒女都會基於民族大愛出發,捐棄成見,把存異求同的精神外張,接受彼此的差異,散發同體大悲的精神,去看待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與團結。

  民族大愛與民族大義各有闡釋,民族大愛的精神永恒,有愛才有義。四川大地震,全球華人社會依承大愛精神,義不容辭,踴躍救援四川的苦難同胞,包括臺灣的宗教組織,第一時間趕往災場溫馨直接發放物質,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臨危救難互助大愛無邊的精神。

  化良性互動為互信根基,提升互信為民族大愛。人本有情,互信有愛,一旦深化互信,許多問題,許多恩怨,包括陳年舊怨化解冰釋只是時間問題。簡單的説,這即是兩岸社會重建共同價值的“心”的橋梁的階段。

  一個文明的光輝燦爛,能否從一個面對新時代挑戰中復興過來,抑或面對斷層甚至從此卸下光環,消失在地球表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于繼承者的“承先啟後”(這裡的承先啟後是指古文明);很多古文明的後人,只會納涼,不會種樹,有承先,無啟後,古文明的下場不言而喻。所以,文明的消失,錯不在古文明開創者或繼往者,錯在守株待兔的後人無法超越前人,只會活在前人的陰影,或説在祖蔭下納涼,無所“建樹”,何來創新,何來開來? 以延續老祖宗的慧命呢!

  對渾厚歷史文明感恩

  文章説,世界現存的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仍然耀古照今,普天下也只有中華民族及其後代仍有這個福報,對本身淳厚的傳統歷史文化津津樂道。

  兩岸的問題不只關係中華民族的地緣,國家領土主權重歸統一的課題;由此延伸,兩岸中華民族的後人包括領袖如何自我賦予文化使命,如何自強不息,引領兩岸被隔離了60年的民族,重回民族價值的懷抱,不只找到統一之道,在於精神層面,也找回迷失了千年的民族自信,以及重新發現中華大愛的精神原來是如此偉大,自我感召;從而“一刀切”我輩迷失墜入近千年的“妄自菲薄,怨天尤人”的誤區,正源清本,如此才能還我先德先賢諸子百家一個歷史公道。

  換句話説,事關重要,這裡帶出中華民族與文化如何走出自我中心的意識,在一個已無國界的全球化的現實中安身立命,為5千年文明找到定位;再與普世價值在碰撞中接軌,在兩個文明體系的碰撞綻放異彩,齊頭並進。文章認為,未來廿、三十年,兩岸中華社會如何和平共存共榮,如何銜接和平統一,如何重新打老祖宗遺留下來“淵遠流長”的智慧寶藏,然後再出發,它有如一輛齊頭並進的雙頭馬車。在塑造如此重大的民族復興工程中,願景與宏觀視野(高矚遠贍)的制定,與其落實過程同等重要。其政策執行策略的靈活調適,不只考驗領導層的集體智慧與膽識(智勇雙全),也嚴厲地考核兩岸華人的素質,是參差不齊,抑或量質齊觀。

  在兩岸網民針對民族統一課題熾熱交流,交鋒的迷思中,找到世界對兩岸中華領袖的期許及考驗是歷史性的切入,無疑也是突破一點,帶動全面的一種試圖。

  從兩岸關係破冰之行,到來融冰,到眼前春暖季節,兩岸關係會否持續向善,向上,與向前挺進,順利進入花開,最後結出美麗果實?從實觀的角度,目前還是言之過早,全球仍然心繫中華的兒女,只能引頸盼望,它也維繫著中華傳統價值重新打造,融入普世價值觀工程的成敗。也維繫著兩岸領導層是否有負中華民族的重托,及中華民族在世界新秩序的定位。再説普世價值需要中華價值的碰撞與融合,讓反映東方精神,包括大愛,和諧,和平,悲天憫人,天人合一,及中庸之道等的核心價值推動人類文明的進化,人類發展需要新思路的參考。

  大愛釋前嫌

  文章分析,微觀方面,兩岸在胡吳會後,黨政各有定位,各就各位,各安天命,海協會、海基會全面復談,兩岸不約而同推出嶄新的陣容,重新出發接受新任命新挑戰的時機在即,確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番新氣象就在眼前。

  總之,未來的世界各領域的進步,人文科學、科技、醫學,無論是速度,品質,突破性,都是過去文明無法匹比的。關心時勢者必知,根據當局的統計,過去廿、三十年在IT的推波助瀾下,全球資訊累積流通的總量,遠超過去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總和。世界大格局下,不再容忍意識形態的不和,浪費了寶貴資源,幾乎喪失重振中華文明機緣的60年,即使從“九二共識”算起也已十多年,兩岸華人無法任由再蹉跎幾十年,世界文明不再等待。在前人的樹下納涼的同時也應勤於建樹,樂於修剪枝亞,敢於引進及改良品種,栽培出的新樹必能承擔啟後的歷史任務。

  在現階段,在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鍵性功能與賦予的時代天命,是擔當促成兩岸和平統一的“軟工具”或“軟力量”,其他交待歷史與民族後人去繼承與發揚。

  堅信一個對自身文明充滿信心與對同胞滿懷大愛的民族,必定有能力在民族文明的智慧結晶中,找到解決民族問題的出路。關鍵在於摒棄任何從中作梗的意識形態,及配搭堅定的政治意願,必定水到渠成。

  “一抱泯恩怨,大愛釋前嫌”,讓民族大愛的熱情從海峽共舞起瀰漫兩岸社會。(李惠群)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