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節能減排 應重視産業結構調整與興建核能

2008年06月05日 11:17:00  來源:
字號:    

  國際油價節節高漲,突破每桶130美元;美國財政部長寶森于日前走訪中東産油國行程中表示:由於原油需求強勁,供應量未見增加,短期內高油價難以舒緩。而且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又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在此雙重壓力下,臺當局“行政院”將於討論通過“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宣示馬英九“總統”的減碳目標:全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6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的50%。

  臺灣《經濟日報》社論表示,此乃是開發中國家或地區中最早承諾減量,並列入施政規劃者,實屬難得。

  在國際油價不斷高漲的壓力下,臺灣過去八年的能源彈性不降反升,自1991至1999年八年間的0.84,2000至2007年升至1.07,顯示能源運用效率明顯下降,與工業國家能源彈性已降至0.5以下相比,高出一倍多。因此能源負擔大幅增加,能源進口值佔島內生産毛額(GDP)的比率,自1999年的2.48%,去年躍升至10.14%,今年第一季更竄升至14.2%,超過第二次石油危機時1980年的最高點13.02%,顯見當前能源負擔之沉重。更由於民進黨當局凍漲油價半年,新任當局上臺後,油價解凍一次漲足,引發通膨危機;使實質工資與實質利率均淪為負成長,陷人民于痛苦之中。

  在溫室氣體排放量方面,近年來臺灣的表現,更是慘不忍睹;臺灣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990年的2.4倍,增加速度是全世界最高地區之一,高居亞洲地區第一名,是全球平均值的四倍;平均每人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由於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加,不僅導致日照減少、水旱災頻率大增等大地反撲的威脅,而且以外銷為主的臺灣經濟,還將因環境議題面臨國際社會的重大壓力。

  臺灣近年來能源負擔日益沉重,除油價煤價快速上升外,消耗量也在快速增加,以致二氧化碳排放日增;可從兩方面來觀察。先就能源消耗的需要面來看,過去八年(2000-2007)最終能源消耗增加40.4%,而其中工業部門消耗能源增加62.5%影響最大;其次則是商業及住宅部門分別增加38.5%及23.9%。工業部門能源消耗快速增加,超過其生産增加速度,致工業部門的能源彈性高達1.22,也是總體能源彈性超過1的罪魁禍首。

  工業部門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受到高能源密集工業快速擴張的影響。高能源密集工業消耗能源佔最終能源消耗比重,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的1979年達到38.7%的高峰後,即逐年下降,致第一次政權輪替前的1999年已降至28.9%;顯然這20年已朝能源密集度低的工業發展,減輕對能源的依賴。但第一次政權輪替後的八年,高能源密集工業消耗能源平均每年增加率,自前20年的4.2%,躍升至7.3%,致其佔最終能源消耗比重至2007年回升到36.1%。而且由於高能源密集工業的快速發展,致工業部門消耗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佔總排放量的比重,自1999年的49.6%,2006年超過一半,高達52.4%。顯然民進黨執政八年不僅經濟不振,而且産業政策偏差,不但使能源負擔日益沉重,也使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加,被國際列為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

  再就能源的供給面來看;過去八年能源總供給增加47.7%,因民進黨執政當局“非核化”政策的影響,八年間不僅沒有新核電廠的起動,即使已興建1/3的核四發電廠,停工後再復工,完工日期一再延後,因此八年間核能發電僅增加5.5%,而水力發電受到天氣影響,反減少發電7%;因而八年來能源供給的增加幾完全集中在石油、煤炭及液化天然氣三項;而此三項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來源,完全與國際間減碳大勢背道而馳。

  社論認為,面對此一險峻情勢,新任當局上臺後,急於通過“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而且自“總統”到“閣揆”身體力行減碳行動,對全民自會産生教育效果,應予肯定。不過根據上述分析,能源的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除與生活有關的住宅、商業及運輸要節能減碳外,更重要的是産業政策的調整,與核能的興建,已是無法逃避的問題。馬英九“總統”要在2016-2020年間,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到今年(2008)水準,即未來八至12年平均排放量,自過去八年的每年增加4.2%,降為零成長。這是一個極為嚴峻的課題;“行政院”除通過“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外,更要對産業結構的調整與核能發電廠的擴建政策早日落實,否則又是空談,與民進黨執政何異?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