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擺脫意識形態束縛 臺灣跟“族群魔咒”説再見

2008年04月01日 16:00:00  來源:
字號:    

  不要看臺灣常吵吵鬧鬧,在民主的道路上,臺灣民眾一直在學習,一直在成長。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社論説,長年以來,省籍魔咒一直糾纏著臺灣的政治發展。陳水扁為了掩飾施政不彰,於是挑撥族群對立以凝聚選票。坦白説,過去以來,這招真的有效,臺灣社會這些年因此陷入了無止境的分裂敵對。在狹隘而粗暴的檢驗標準下,“愛臺灣”成了黨同伐異的瘋狂獵巫,更是政客愚弄民眾的魔笛。任何就事論事的理性討論,都被反智幼稚的邏輯淹沒;只有立場沒有是非,成了唯一的真理。

  社論認為,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創傷”與“恐懼”往往是最難超越的心結,以致無法理性思考作出正確的決定。臺灣過去一直被這兩個因素捆綁住,兩相糾纏下,扭曲了臺灣的民主發展。民進黨政績再差,只要指控對手不愛臺灣、和中國大陸勾結、民進黨輸民主就倒退臺灣就完蛋,就能讓本土票同仇敵愾相挺到底。

  社論指出,然而,臺灣人民終究是有學習能力的。在哪跌倒,就從哪站起來,而且每次都記取了教訓,變得更聰明一點、更成熟一點。不能因為是本土政權,就可以濫權貪污、胡説八道。“本土”不是對無能無恥的保護傘,人民是本土政權的主人、不是人質,民主更沒有那麼淺薄廉價。在無數次選舉操作下,大家也逐漸看懂了,原來這些只是政客自利的工具,背後沒有絲毫對臺灣的真愛。

  民進黨一再玩弄族群牌,就像一次次蓄意散播病毒,讓臺灣社會在高燒和惡寒中反覆煎熬,在激情瘋狂中一次次盲目起舞。終於,經歷了那麼多次發作折磨後,臺灣民眾開始産生了抗體,看清族群撕裂對社會造成了多大傷害,也逐漸能省思這個問題到底有什麼意義、臺灣又需要什麼樣的未來。

  社論説,就像出疹子一樣,陳水扁用最惡毒的操作,逼出了長久壓抑在臺灣體內的鬱寒積怨,而且産生了免疫力。雖然過程非常痛苦,元氣幾乎消耗殆盡,但臺灣社會也因此面對了這個最敏感的問題,進而處理它、思考它,最後決定放下它。決定拒絕族群對立的操作、願意攜手尋找共同的未來。

  民主真正的價值,在於人民能夠相信自己、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力量,而不是無助驚慌地擔心命運被其他人決定。是不是“本土”,對臺灣選民來説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大家終於懂得,在民主時代,所有選舉産生的政權都是本土政權,並不是本省人當“總統”才算。臺灣的民主命脈不在某個特定政黨,而在於二千三百萬全體人民,人民才是臺灣命運的主人。

  漸漸地,臺灣人民超越了“創傷”,克服了“恐懼”,放下了族群之間的猜忌,學會以理性來思考,不再被意識形態及血統束縛,重新找回彼此的溫暖。看清了真實的生活比虛偽的口號重要,孩子的未來比歷史包袱迫切。過去族群之間原本就相處融洽,但經歷過這場折磨淬煉後,臺灣民眾是有意識地作出了決定,決定我們都是一家人。

  社論最後説,大概連國民黨也知道,馬英九之所以當選,原因不是國民黨好,而是陳水扁和民進黨太爛。臺灣選民在把民進黨換下來的同時,也明確地警告了所有政治人物,不要再輕視臺灣人民的智慧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