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蔡瑋:臺灣政黨二次輪替乃大勢所趨

2008-03-24 13:38:00
來源:
字號

  臺灣八年,其中有多少的悲憤,多少的心酸。從經濟發展衰退到朝野嚴重對立,從撕裂族群和諧到兩岸關係倒退,民進黨要負最大的責任。如今選舉結束,小馬大勝220萬票,民眾總算討回了一點公道。畢竟民心思變久矣,大家須要休養生息。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今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如下:

 

  民心思變久矣

  筆者倒想由基本面、或更高的面向來看這待次選舉。這次馬英九主打經濟問題,口號是要改變、向前行,追求兩岸雙贏互利的共同市場,凸顯民進黨的執政無能、無行與貪腐成風,而謝長廷的所謂高雄治績也是包裝不實的黑心産品,希望喚醒民眾對民進黨的不滿,認為唯有改變才能讓大家擁有美好的未來。不錯。

  反過來説,謝長廷首先與陳水扁適度切割,避免民眾將兩人或其與民進黨的貪腐聯想在一起,接著則打馬英九的美國綠卡,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和一黨獨大問題,並旁及馬英九的行政領導能力,目的就是要讓人民擔憂國民黨的一黨獨大,不受節制。

 

  若純就選戰技巧而言,或許大部分的臺灣民眾不得不肯定,民進黨的議題設定和快速打擊能力。兩岸共同市場遭謝陣營抹紅為一中市場,確實讓藍軍陷入苦戰,不得不強力消毒,試圖澄清其中誤解。

  以上這些應該都還算是屬於可以接受,能夠理解的選戰鬥爭手法。但筆者要強調的是,深入來看,綠營打的其實還是省籍、族群、“統獨”議題。綠卡、一中市場都是經過精心包裝過的手法,其實訴求的是臺灣認同、主體意識、族群問題以及出身背景。謝長廷不經意的一句外省權貴後代就足以讓一切努力破功。

  人民回歸理性

  選前,筆者接受許多國際媒體訪問,一再指出,如果臺灣能有二次政黨輪替,再度政權和平轉移,筆者雖不認為就可得出臺灣民主已然鞏固的輕率結論,但至少這意味著臺灣的民主是在緩步的往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小馬勝出意味著人民回歸理性,民生經濟、清廉效率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而出身背景、省籍問題、“統獨”立場、認同問題將不再是個困擾臺灣社會,揮之不去的夢魘,或阻止任何人參政、從政、勝選的負面因素。

  當時筆者表示,謝長廷所謂和解共生是個不錯的理念,但其打選戰的方法卻又完全與此主張背道而馳,如果謝長廷在貪腐成風的民進黨政府拖累之下,還能夠反敗為勝,這固然是其姦巧能力的展現,但以其競選過程中所使用的負面手法,隱涉族群、認同、省籍、出身、“統獨”問題,“憲政”主義的精神不能彰顯,遊戲規則不被遵守,筆者只能認定臺灣在民主發展的道路上仍有好長好長的一段路得走,臺灣全民未來必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所幸民眾做了正確的選擇。

  選舉恩怨難泯

  如果民進黨只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經驗不夠,願意虛心道歉,認錯改過,民眾未必不願予以寬容,但這些年來臺灣民眾只見到民進黨人從上到下,無所不用其極的濫用行政權力與島內資源,不顧輿論的監督、民眾的指責,錯了還要死打爛纏,胡扯硬拗,從民進黨過去的“舊三寶”到現在的“新三寶”都是典型的例子,從陳水扁以降口無遮欄的信口雌黃、罵爹罵娘,讓為人師長與父母簡直無以教導學生、子女,這才是最最讓人無法接受之事。

  好在如今選戰已經結束,馬蕭大勝選,如何修補嚴重撕裂的社會和族群問題確為當務之急,要將選舉恩怨一笑泯恩仇確屬知易行難,但大家仍得盡力去做。過去大家對民進黨痛加責難,現在國民黨即將開始全面執政,據知許多知識分子和媒體現在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對國民黨嚴加監督,對其為了勝選不能堅守核心價值、隨波逐流的表現大加撻伐。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