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選後留余震 洗心革面棄陋習方可再出發

2008年04月01日 08:53:00  來源:
字號:    

  二年半來,民進黨連續遭到三大慘敗:二○○五年的地方縣市長選舉、今年的“立委”選舉,以及此次的“總統大選”。這三大慘敗,有如三大強震,已將八年來一直在享受權力滋味的民進黨“府院黨”領導階層,震撼得人人不安。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署名文章説,隨著五二○政權即將移交,除了強震之外,後續的余震也可能爆發,這些余震至少包括三個範疇:

  一、已經受到起訴、或初審已判刑的司法案件的發展:特別像包括陳水扁本人及其家庭成員、幾位黨內“天王”案件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

  二、可能出現新的司法案件發展:隨著政權易手,包括一些“政務官”、“綠色官員”、不同部會公營單位及其衍生的非營業基金等單位的有關負責人(包括董監事、經營者),是否也會因資訊揭露産生新的司法案件,也將引發關注。

  三、已起訴的“立委”司法案件的發展:今後民進黨二十七位“立委”的角色和功能,將有如當年的黨外“立委”一樣,需要在“立法院”內發揮戰力,引導議題,鼓舞士氣,凝聚人心、重燃人民對民進黨的向心與信心。如果他們之中被起訴者有不利的發展,或又有人涉入新的司法案件,這樣的余震將會對民進黨造成重大傷害。

  文章分析,如果這些余震,在五二○之後接連爆發,且又朝不利的方向發展;而在相同的時間,執政後的馬英九當局,如果能防止貪腐,勵精圖治,逐步落實所提出的政見,讓人民感受到實質的改善,又有發展的願景,則民進黨在未來的選舉將會面臨更艱難的形勢。換言之,如果民進黨仍昧于形勢,不能知己知彼,不知失敗的癥結所在,不敢勇於承擔失敗;或民進黨內高層仍個人重於“派系”,“派系”重於政黨,高層之間還內耗重於團結,又不能引咎自責,俯首甘為孺子牛,民進黨恐將會迎接更淒風苦雨的谷底。

  民進黨源於黨外,黨外精神就是民進黨創黨精神,其核心內容為:“民主、公義、本土”。大致地説,隨著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改選和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的實施,臺灣的“民主”已告建立;而隨著“總統”直選的幾度進行,“臺灣主體”也已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

  但陳水扁當局及其共生體系為掩飾執政失靈,竟祭出“本土專賣店”的大旗,製造“新三合一”理論,俾確保“本土政權”的壟斷性和排他性,結果“本土政權”不僅成為庇護特權與貪腐的符碼,更公然與黨外和民進黨初期所堅持的民主本質與公義精神相違背。所以,敗在自己是民進黨真正檢討的起點,民進黨只有徹底認清慘敗的原因,並要導致慘敗的人嚴肅負起慘敗的責任,民進黨才算踏出選後反省改革的第一步。

  文章最後説,由於人民的力量,從黨外到民進黨,由批評者變成競爭者變成執政者;同樣地,由於人民的力量,民進黨又由執政者變在野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最活生生教訓,也是再出發的民進黨最應引以為鑒、並保持高度戒慎恐懼的準則。 (黃煌雄,作者曾任民進黨“國大”、“立委”、“監委”)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