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呼籲臺灣領導候選人注重文化

2008年02月25日 08:28:00  來源:
字號:    

  中評社駐臺時事評論員李華球日前撰文説,去年開始正式從事文化出版工作,這段時間一直思考,為什麼臺灣的文化工作那麼難推動?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幾天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剛好2月22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與文藝團體對談。

  談話中馬英九強調,他若當選“總統”,將落實“文化優先”、“文化領政”,當一個“文化‘總統’”,並讓文化回歸專業,讓政治為文化服務,行政為文化服務,使文化界有揮灑空間。

  這些話聽起來是挺吸引人的,但問題是要怎麼做呢?其實問題還多得不勝枚舉。

  文化工作受到重視嗎?文章指出,在臺灣其實官方對於文化工作的關注,比起發達地區,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簡單的來看,從當局的預算就可以看出重不重視,現在的年度文化預算只佔當局總預算的1.3%,這是嚴重偏低的預算,這樣的預算怎麼堆動文化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當局本身就不把這個工作當作是重點發展工作,當然在執行上除了預算不足之外,也不會是列入重點追蹤考核的工作,自然就不會有好的後續發展。

  而文化工作其實是極為重要的多元綜合發展工作,對一個社會和大眾素質的提升,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當局推動健康多元的文化活動,除了可以調整提升臺灣的形象之外,亦可以借此改善社會風氣,使循循善誘的文化氣息,漸進的注入社會角落,有形無形當中,起到改變提升民眾生活水準的昇華功能。

  文章直言,這是文化動力帶動民間人文素養的提升的重要關卡,豈能以偷斤減兩應付的方式低調不作為掠過,到了選舉時才強調這是多麼重要的工作。不過還好,馬先生總算提出他的文化白皮書,這也聊表他知道文化的重要與奧妙所在。

  文化工作的方向。所謂文化工作範圍非常廣泛,很難界定它的向度。簡單的説,應該包含了生活中大部分的柔性面的諸多活動,都可以説是文化活動。

  雖然文化工作的面向很廣泛,但還是應該把握住方向才能做出符合人民需求的東西。文章認為重點大略為:在地性的文化活動;區域性的文化面向;國際性的文化廣度。

  這三種文化方向是從點、線、面的幅度,來輻射出臺灣文化的多面向與廣角度。也就是從在地生根;拓展到區域的開花;然後突破界線在國際場域結果。以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王建民的棒球形象;李安的電影事業等,這些都足以説明,臺灣其實具備推展文化區域、國際化的條件與實力。重點在於當局官員的文化素養與眼光夠不夠,這是臺灣文化能否發光發熱的關鍵所在。

  人民的文化觀念與態度。如果當局重視這個工作,先由官方來引導人民關心和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經由多次的加入這個行列,進而從關心到有興趣接觸多元的文化活動,自然之間産生對文化的認知與重視。亦即將文化生活、大眾化,這樣就能興起全民樂於愛好文化活動的熱潮。

  如此文化才能深植民心,借此提升人民的文化水準,進而轉動文化觀念的活絡與多元,相對的産生較好的文化態度。這就是用文化改善人民的氣質與素質的較佳效果,殊值當局行政部門深思熟慮。

  文章表示,此次馬先先提出文化白皮書,並與文化界人士對談,這是值得鼓勵與支援的事情。起碼表示,馬先生知道文化的不可忽略,也了解臺灣文化的不足與匱乏。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