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李遠哲介入政治紛爭 立場清晰才是關鍵

2008年01月23日 12:53:00  來源:
字號:    

  緘默多時的李遠哲,在日本訪問時透過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提前表態挺謝,捲起臺灣政壇陣陣漣漪。李遠哲挺謝,會帶動多少學界氛圍、發揮多少社會影響力,都可以後續觀察;但從李遠哲由挺扁無悔到決定挺謝,可以窺見一個知識分子的抉擇轉折,然而,這些都是要被嚴厲檢驗的。

  扎伊爾德(Edward W. Said)在談論知識分子時説,知識分子需要保持著一種流亡(exile)精神,意思是知識分子要避免依存在任何建制框架中,這樣才可以有效地向強權説真話。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文章分析,在陳水扁第一任期內,李遠哲不忍多加批評,也許是對新當局的寬容;但扁第二任期,爆發貪腐弊案,錯誤操弄臺灣意識,造成臺灣處境更艱難,李遠哲卻囁嚅以對,連要發個聲明請扁考慮辭職都要遠避海外,已不復當年身影。

 

  李遠哲説他不後悔挺扁,可能一個知識分子自認秉著良知做的任何決定,都不該後悔。但他在面對扁任內的諸多偏差施政時,採取的怯懦姿態,讓他良善的初衷變質,不曉得他是否後悔?

 

  李遠哲當然可以挺謝,國民黨積習未改,這四年也未真正改革,一下子取得“國會“三分之二席次,確實讓人不太放心,但那畢竟是人民的選擇。接下來”總統大選“尚是未定之天,李遠哲可以發言訴求,可以盡一切力量和各界溝通理念,但無論如何,應該要尊重人民的選擇。

 

  《中國時報》另有文章指出,國民黨這次拿下八十一席,這樣劇烈的變化,只不過是有六個百分點的來回,只要國民黨或“立委”表現差,百分之六的選民流動,在臺灣並不困難。事實上,只要民進黨施政不要如此離譜,和國民黨能維持上次“立委”選舉時的四成三(泛綠選票)比四成五(泛藍選票),這次有很多不錯的民進黨“立委”,是可以不用落選的。

 

  值得注意的是,讓陳水扁第二天立即澄清否認的,不是國民黨在“國會”多數的壓力,而是臺灣的民意。  

  知識分子論述,不能偏離政治常識。李遠哲説,國民黨若再贏得“總統大選“,臺灣政治會陷入不平衡的危險狀態,這是錯誤的論述,只要能治理好臺灣,只要能吧經濟搞上去,只要臺灣人民能屈居樂業,一黨全勝,有何不可?李遠哲是多慮了。  

  文章説,李遠哲的憂慮,也凸顯他對臺灣民主缺乏信心,這和他八年前公開支援政黨輪替前後、對臺灣民主的信心,是完全矛盾的。

  學術與政治並非必然截然二分,但就像李遠哲的化學專業一樣,政治世界也有基本事實,李遠哲有心成為公共知識分子,但如果無視這些事實,傷害的不是他個人,也傷害了所有知識分子未來論述的空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