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時:國民黨“絕對多數”面臨嚴峻考驗

2008年01月15日 11:32: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領導精英一字排開宣佈勝選的瞬間,個個面色嚴肅凝重,絲毫不見勝選的喜悅,擔任司儀的文傳會主委還刻意強調在黨部外開香檳慶功的場面與他們無關,這般“戒慎恐懼”的畫面看得出來不像是喬裝的。畢竟如果是勢均力敵下的些微險勝,或許還會有些拚戰成功的喜悅,但如果是壓倒性狂勝,那種感受反到令人有些莫名的驚懼。這種驚懼並不全是害怕出現“鐘擺效應”,而是具體感受到臺灣選民認真了,他們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經把他們自己的未來,押在國民黨這一邊了!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説,自臺灣開放全面普選以來,除了一九九二年的二屆“修憲國代”選舉,國民黨就從未再體會過“大勝”的滋味。二○○○年政黨輪替後,國民黨即無時無刻不面臨崩解潰散的壓力,而即便已是在野之身,民進黨加諸於國民黨的負面標簽,如外來政權、黑金體制、出賣臺灣、不當黨産……等指控依舊如影隨形,從未退燒過,某種程度説,從戒嚴到政黨輪替後,民間“批判國民黨”都還一直是論述上的政治正確。因而七年的在野經驗,國民黨不僅是被罵慣了,而且是輸怕了,一旦獲得壓倒性勝利,反而有些不知所措,這彷彿是人民向國民黨傳達一項重要的指令:你既然説你行,我就真把權柄交給你,看你要怎麼做!

  文章説,有一百個以上的理由,可以解釋國民黨這次的大勝,不是因為國民黨表現的好,如新選制先天上就對民進黨不利,如陳水扁個人光環褪色,如民進黨執政無方,如負面選舉操作過度等,但此刻爭論這些緣由早已經不重要,重點是未來四年,國民黨已經確定就是“立法院”多數黨,而且是“絕對多數”的政黨,多數到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六十多天后如果拿下“總統”,那簡直是政治上的“超穩定結構”了,這個結局,要説完全不令人擔心,是不可能的。

  所以,馬英九很快就保證絕不利用這個多數操作罷免、“倒閣”或“修憲”是對的。“絕對多數”可以是一股穩定的力量,也可以是製造紛亂的來源。過去七年多,臺灣人早已經受夠了“當家帶頭鬧事”的亂象,如今的主流民意,需要的是“休養生息”,絕對不是重新複製過去七年多的“藍綠惡鬥”,這一點國民黨是警覺到了,但是還不夠!

  不諱言説,除了保證不利用多數“為所欲為”外,國民黨的“絕對多數”勢將面臨幾項嚴酷的考驗:首先就是“吃相難看”的試煉。要知道,通常最令人厭惡的贏家,就是才剛贏就就露出貪婪的嘴臉,爭先恐後的搶食資源。如果二月“立院”開議後軍容壯盛的國民黨黨團,在全體臺灣面前所搬演的第一齣戲碼,就是爭奪“副院長”,就是競相提出錢坑法案,完全不掩飾贏家通吃的嘴臉,那麼民眾對國民黨的觀感馬上就折損掉一半;其次就是抗拒改革的傲慢。理所當然的認為既然獲得選民力挺,自身曾受垢病的缺點也都可以不必再理會,譬如説這次“討黨産”的公投沒生效,三年內也不可能再提出類似議題的公投,那是否意味國民黨就可以放著黨産議題不再處理?情況恐怕剛好相反。試想如果到了下次選舉民進黨還在訴求黨産議題,那國民黨就真的是完全不長進的政黨了。第三就是擴大戰線的誘惑。即借著席次多數的優勢展開政治報復,凡是民進黨先前強推的爭議性法案,一概推翻重新來過,甚至根本不再與民進黨協商,動不動就全院表決,讓“穩定多數”變成“鴨霸多數”,重演朝野的迴圈對抗,真要這樣,國民黨的勝選光環,很快就折損光了。

  不要忘記,選戰還沒打完,民進黨也許輸了“立委”選舉,但從政黨票的比例看來,基本盤並未流失,加上失去政權的危機意識,以及捍衛本土政權的悲情意識雙雙驅動下,不少疏離的選票仍能召喚的回來。更何況以民進黨靈活的性格,“立委”選戰犯過的錯,“總統大選”不可能再犯,如果屆時議題操作得當,背水一戰的達成“鐘擺效應”不是沒有可能,國民黨如果真的“誠惶誠恐”,他最需要做的就是先管好自己這個“絕對多數”的巨獸。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