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評“立委”選後的政經走勢:挑戰重重

2008年01月14日 18:03: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在首次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選舉取得將近四分之三的八十一席,民進黨僅守住不到四分之一的二十七席,媒體以“狂勝”及“慘敗”的對照加以形容,充分顯示這次“立委”選舉結果為島內政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在不到七十天后的“總統”大選中,國民黨馬蕭配能否延續勝選的氣勢,完成二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長昌配是否能激起“鐘擺效應”,扳回一城?島內經濟又會受到何種影響?無疑是各界最關心的課題。

  這次“立委”選舉結果所展現出的最大意義,就是民意自主性的抬頭。執政者做得不好,即使再會操弄選舉、玩弄政治,也難避免遭到民意的唾棄。雖然單一選區兩票制有很多缺點,結構上也較有利藍軍,但也是檢驗執政成績的最有效制度;執政不孚人心,所有執政黨參選人都可能受到連累,只要有五%偏中間選民轉向對手陣營,來回就是一○%,執政黨大輸是必然的結果;只是輸到連四分之一席次都保不住的慘況,實在讓人感到噓唏不已。而國民黨“狂勝”也不保證今後可以長期執政,假若不能把握機會作出政績,下一次選舉很可能就會翻盤。

  回顧一九九七年及二○○五年兩次縣市長選舉藍綠席次的劇變,即可印證執政成績對單一選區選舉結果的關鍵影響。是以,國民黨這次大勝當是戒慎恐懼的開始,民進黨今日的慘敗就是藍營的殷鑒。至於部分媒體及綠營人士暗指民主可能倒退及重現“獨裁”,皆屬杞人憂天或選舉語言,因為選票既然握在人民手裏,任何執政者都逃避不了民意的檢驗,民進黨與其擔憂民主制衡不足,還不如反躬自省何以失去民心,及早作出補救。

  在民進黨慘敗後,陳水扁立刻辭去民進黨主席,可望由“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接任,並主導黨務及選戰,為兩個月後的“總統大選”奮力一搏。在謝陣營的盤算,這次“立委”選舉泛綠得票率約維持在四○%的基本盤,相較于泛藍約五五%的得票率,相差近十五個百分點。一旦謝長廷可以擺脫陳水扁陰影,主導選戰主軸,再利用人民對綠營慘敗的救亡圖存心理,以及對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憂慮,激起鐘擺效應,應有希望拉回七、八個百分點的選民,來回之間,就可以拉平與國民黨之差距,不無最後勝選的可能性。這樣的盤算雖有立論依據,但是,民進黨重挫後黨內士氣渙散,且在“立委”選舉過程中,謝長廷的輔選角色亦有很大爭議,高層心結難解;更何況,很多政治觀察家認為,謝長廷即使勝選亦難擺脫“立院”“朝極小、野極大”的困境,將難以有效推動政務,已經極端厭惡政治鬥爭的廣大選民,很可能不再容忍這種朝野分立的現象的繼續存在。謝長廷雖有“二枚腰”的政治韌性,但面對錯綜複雜的不利形勢,要如何突破困境,將是空前的考驗。

  反觀國民黨的壓倒性勝利,對馬英九總統之路有利有弊。“立委”選戰藍天勢力從濁水溪跨越八掌溪,部分綠營鐵票區都被藍營攻陷,政治版圖大幅擴張當有利“總統”選戰的佈局,大有可能乘勝追擊,催化“衣尾效應”。但是,這次選舉投票率低,而且民進黨基本盤並未潰散,國民黨若因大勝而漠視改革的重要,甚至若因將來權力分配出現內部鬥爭,那麼,這次選擇給予民進黨一次教訓的選民,不排除在“總統”大選時就會改變投票取向,很可能激蕩出可觀的“鐘擺效應”。如何防止這種不利的變化,是馬英九及國民黨必須嚴肅面對的挑戰。

  “立委”選舉結果也凸顯出選民關心民生及經濟問題遠超過討黨産、“入聯公投”等政治議題。一般認為,國民黨大勝有利於改善兩岸關係,推升臺股行情,而且馬蕭以拚經濟、拚民生作為選戰主軸,亦較能吸引很多憂心近來經濟變化的普羅大眾。而謝長廷去年十月貶抑馬英九關心經濟問題的一席談話,招致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雖然他在稍後已改變態度,並提出與馬英九類似的兩岸經貿政策主張,但仍難掩飾其不願將經濟問題作為選舉主要訴求、避免暴露民進黨痛處的消極心態。面對二○○八開年以來愈來愈大的停滯膨脹壓力,“立委”選舉結果若能紓緩島內股市及房地産市場持續下跌的壓力,則選民對國民黨的期待必然會超過執政黨,這樣的發展也不利謝長廷的選情。在謝長廷接掌民進黨主席並主導選戰後,是否會全面調整選戰主軸?是否來得及改變人民的刻板印象?各界都將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