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綠營最後時刻悲情呼喚 選民不能再被眼淚迷惑

2008年01月09日 09:45:00  來源:
字號:    

  香港中評社特稿文章説,“立委”選舉只剩下不到100小時,藍綠兩大政黨分別拋出密集電視廣告,全天候播放。民進黨以“哀兵”姿態,用過去爭取臺灣民主的辛酸史,呼籲選民力挺;國民黨推出“催票篇”,要選民集中力量,全力支援;雙方以“理性”與“感性”做最後對決。

  民進黨能夠靠著選舉,從黨外一路打上來,進而拿到政權,大半是靠著高超的選舉技巧,善於利用“感性訪求”與“悲情呼喚”,令選民淌下憐憫的眼淚,一路力挺,所以經常能在逆勢中求勝。

  2000年“總統大選”,一路處於挨打局面的陳水扁,以“興票案”弄跨宋楚瑜,“哀兵”奏效取得執政;2001年“立委”選舉,民進黨打出“國會再怎麼野蠻”廣告,國民黨雖在縣市長部分小贏,“立委”選舉卻兵敗如山倒,席次大減。

  2004年“總統大選”,陳水扁挑起兩岸緊張,用“手護臺灣”、“兩顆子彈”反敗為勝,該年年底“立委”選舉,綠營大打“非常光碟”,“哭訴”著“國會”裏“朝小野大”,結果讓民進黨保住基本盤,沒有失分。

  反觀國民黨,從2000年政黨輪替後,就一直主打經濟牌,希望將“感性”的選民帶回到“理性”的思維裏,投票挺藍,結果總是令人失望,其中又以2004年連宋聯手二度角逐正副“總統”失利,所受的挫折最大。

  國民黨雖在2005年縣市長選舉裏,在23個縣市獲得空前勝利,加上臺北市,號稱泛藍執政18縣市,但當年若非馬英九喊出“席次未過半就辭黨主席”,國民黨也不會大勝,而這也是藍軍近8年來,惟一的一次“哀兵政策”。

  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馬英九延續縣市長勝選士氣,猛攻高雄,民進黨雖傾全力輔選,但仍一度告急,最後綠營仍是以“低姿態”哭訴“南北平衡”及“走路工事件”(賄選),才得以保住高雄執政地位。

  文章指出,如今,民進黨雖受執政包袱影響,“立委”選情超冷,慘到不行;但綠營再度感性打出“悲情牌”,和藍軍理性的催票廣告對決,正是希望“扭轉頹勢”的歷史能夠重演。

  理性與感性的戰爭,哪邊會贏,結果很快揭曉。(倪鴻祥)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