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換湯不換藥 新“立院”難贏回民眾信任

2007年12月24日 15:18:00  來源:
字號:    

  臺灣第六屆“立法院”第六會期,廿一日晚間在“立法院長”王金平敲槌後結束;這一槌,也宣告複數選區的“國會”正式走入歷史。廿天之後“立委”改選,明年二月集會的“立法院”,將是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四年的新“國會”。回顧過往,卻很難要臺人對新“國會”的前景抱持太多期望。 

  素性溫和圓融的“立法院長”王金平敲槌為舊“國會”劃下句點的同時,發表措詞強烈的聲明,譴責過去一年來的暴力抗爭屢屢癱瘓“國會”議事;他語重心長地説:“‘國會’尊嚴有賴‘立委’共同維護,尊重‘國會’民主機制,才能贏得‘國’人的信賴支援。”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社論説,王金平是“立法院”最資深的“立委”;走過老委員時代的萬年“國會”;走過全面改選的新“國會”。如今,在他手上,這個曾經備受臺人期待的新“國會”也成了舊“國會”。看過“立法院”朝野“立委”的潮來潮往,“國會”威望的起起伏伏,“‘國會’尊嚴”這四個字,他的感受必深,遺憾更強。 

  即使在威權年代,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為了爭取支援,還親身走訪在野“立委”;多少行政首長在“國會”壓力下,更易其政策。李登輝主政初期,不改選的老委員猶在,增額“立委”可以不分朝野,只為爭一個“立法院不是行政院的立法局”;為了讓“國會”成為稱職的民意機關,有充分力量足堪制衡“行政院”,朝野“立委”可以在協商中,集合力量讓行政部門習慣:預算是可以刪減的、法案是可以更改的、政策是可以調整的。 

  社論指出,曾經也是經過肢體衝突爭得的“國會”尊嚴,卻在全面改選後不久,漸漸失落。失落的原因很多,朝野“立委”的無知無覺、墮落無行最為關鍵。什麼是無知無覺?因為朝野“立委”只看到自己的政黨,把“立法院”看成政黨相抗的場域。反對黨“立委”為反對而反對,執政黨“立委”則視護航為唯一要務;李登輝時代如此,陳水扁時代尤烈。最後,所有的政策只剩下藍綠,再也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監察院”人事同意權延宕兩年多,懸而未決,讓“憲”政機關停擺迄今;再如“中選會組織法”修正,打了幾次架,也打不過關。 

  什麼是墮落無行?重大政策上,朝野“立委”在無知無覺中失去了他們的影響力;但在其他方面,卻有太多管道可以讓他們為所欲為。不論是社會上各種利益團體的遊説,或者行政部門各種資源的誘惑,都讓朝野“立委”愈加習慣:原來“國會”大餅可以這麼就地分贓。結果,公營事業必須每年編預算讓“立委”分享地方回饋金的人情;各“部會”的建設或活動,都有“立委”的身影;各種社團、各種名目的政治獻金,明目張膽地塞入“立委”的口袋。 

  這幾年來,“立委”捲入各種弊端,“立委”助理直接涉入弊案者所在多有;以預算要脅公共建設,也屢見不鮮;“立委”甚至成為施壓的壓力源。“立委”自以為施壓得成,就是權力、就是本事,殊不知“立委”的名聲和地位,就是這樣被自己毀了。“立委”對任何政策預算有異議,部會機關隨便一句,“背後有利益”,就摧毀“立委”問政議事的正當性,這樣的“國會”,還有何尊嚴可言? 

  社論表示,王金平遺憾“國會”暴力抗爭成為癱瘓議事的手段。然而,肢體衝突只是“立法院”表面上的問題;民主的精髓在民主的程式和公共討論的精神,“立法院”做為全臺最高民意機關,本該是各種民意匯聚論辯並取得多數共識的場域;但是,“立法院”這幾年的運作,只有密室協商,沒有理性論辯;密室協商的依據可以是“立委”的選區利益,可以是政黨的勝選考量,就是沒有政策的是非,和社會最大多數的需要。 

  朝野“立委”恍若未覺,他們不只踐踏了“國會”尊嚴,更踐踏了自己的尊嚴!“立法院”成為臺灣民眾厭惡政治、痛恨政黨的標誌。要看藍綠惡鬥,就看“立法院”;要看爛黨、笨黨,請到“立法院”。臺灣民主發展,一頁一頁都在“立法院”;然而,臺灣民主的挫敗,也在“立法院”。 

  舊“國會”步入歷史,新“國會”還沒跨出一步,就承載著人民對“立法院”的失望、厭煩。回到選區,拼搏延續政治生命的朝野“立委”,真的要好好想一想,選“立委”所為何事?為了打架?為了護航?為了牟利?還是真正為了人民?想清楚,兩個月後再回來,為臺灣、為臺灣的民主,重寫這頁“國會”史吧。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