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知識分子認同崩壞 學者從政反添亂源

2007年11月30日 08:51:00  來源:
字號:    

  臺北地方法院對“金管會”前委員林忠正重判16年,判決書上有這麼一段話:“林忠正……以學者身分擔任‘金管會’委員要職,對於自己專業地位及行為規範應有正確認知與自我期許。”是啊,雖然很多人忘了,法院卻沒忘記,林忠正曾經是位學者,曾經是臺灣學者從政的一個重要範例。

  “學而優則仕”,這個傳統在臺灣從來沒有中斷過,國民黨執政時用了很多學者,換民進黨執政,還是又引進了大批學者進到行政體系裏。臺灣《聯合晚報》發表社論指出,學者從政,道理上看,是因為學者有比較札實的專業知識,也是因為學者未受政治染缸影響,可以比較客觀正直地執行政務決策。看重這兩項重要條件,學者從政才有意義。

  不過,這兩項條件要成立,端賴於整體學術環境有清楚的自覺,尊重知識追求真理,並且相信理性判斷的力量,超越私人利益。換句話説,學術界必須有“知識份子”的集體認同,在學院裏努力研究教學,在生活中相信普遍原則與普世價值,這樣才能培養出專業又正直的學者,引進這樣的學者進入政治體系,也才會發揮創意與清流的加分效果。

  社論認為,如果“知識份子”的集體認同崩壞了,那麼學者從政,非但不能給政治加分,反而淪為政治上更可怕的亂源。一來,學者們不熟悉官僚體制的程式規範,也沒有養成一般公務員的謹慎工作習慣,他們很容易打亂程式來作業。二來,學者們對於社會上種種利益糾葛缺乏經驗,過去也較少受到各種變相的利益誘惑,於是相對地缺乏處理這些誘惑的免疫智慧。

  最可怕的是一種從來沒將知識學問當目的,只是以學位教職為工具的人,他們早就打定主意,要以學位教職乃至知識換取個人利益,這樣的人,不可能專業,更不可能正直。然而這樣的人,最有心有閒自我經營,反而比別人都有機會成為“知名學者”,比別人都有機會打著“學者”旗幟進入政壇。

  社論最後説,如此的學者從政,是可怕的災難。林忠正在法院還大搖大擺提出自我辯護,強調他不是文官,“工作上不拘小節”。他不只小節不守,順便還將大利大益送給廠商、企業,我們要“這樣的學者”幹嘛勒!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