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文匯報:華人盛事 扁當局硬要阻于門外

2007年09月26日 10:33:00  來源:
字號:    

  香港《文匯報》今天刊登署名文章指出,傳送奧運聖火途經臺北一事的協商,經過多個月的折衝纏擾,卻因臺北奧委會單方面回函拒談而破局,造成了一個國際奧會成員拒絕奧運聖火前往其轄區傳遞的前所未有的惡劣先例。原本是開開心心、全球華人共慶的體育盛事,竟被操弄成為兩岸政治齟齬,令人深感遺憾。 

  其實,與聖火同遭政治撓擾的事故,近年已屢有多見。從年前的熊貓被拒來臺,到最近的姚明差點無法訪台,也都是臺灣當局的政治神經過敏感所致。回顧整個協商過程,兩岸奧委會於今年2月達成的“四點協議”,可説是去年下半年開始兩岸關係回暖的産物,當時兩岸正就包機、觀光等課題密集洽商。但由今年初開始,臺灣內部政局丕變,貪腐弊案纏身的陳水扁,為求脫困而激化“臺獨”運動,加上“刀刀見骨”的民進黨初選;因而當北京奧組委于4月公佈聖火傳送路線時,悍然就路線和名稱等問題大做政治文章,把體育政治化,橫加政治障礙。及後在國際奧會壓力下再行復談,北京方面並已就名稱等問題上作出讓步,可惜,最終仍是破局收場。 

  臺當局聖火政治化 開惡劣先例 

  文章指出,同一份“四點協議”在2月時可被簽字作實,但到了4月,則被形容成“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再到9月,原本的“四點協議”,只願意承認其中的三點,即使自絕於“聖火盛事”,亦在所不惜。一句話,出爾反爾的所謂政治理由,不過是為了滿足島內政治消費的權謀伎倆。 

  依據國際奧會的規定,有關聖火傳遞的安排,是由主辦城市與途經城市的奧委會協商議定。可惜,在今次有關聖火進出臺北協商中,理應作為主角的臺北奧委會,卻只有主席蔡辰威一人參與,在過程中更連配角也不如,只不過是一個傳話人而已。真正的決策者,是站在會議席外的“陸委會主委”。説穿了,在臺灣當局眼中,即使只是單純的聖火傳遞安排,也可被操作成兩岸政治鬥爭新戲碼。蔡辰威便一針見血地説,“不來也好,因為單純事件,已經被複雜化”。曾兩奪奧運銀牌的臺灣“立委”黃志雄更十分不以為然地指出,“這其實根本是民進黨‘先有不讓聖火來臺’的結果設定,再將‘四點協議’的內容拿來小題大作。”他感嘆,整個聖火談判協商充滿了“政治算計”。 

  拋開政治糾紛 迎接奧運盛事 

  文章表示,聖火在奧運代表和平與友誼。今次協商在政治衝擊中破局,使聖火傳遞這樁美事出現不必要的瑕疵,令人無奈並有點氣憤。然而,瑕不掩瑜,08年北京奧運會仍將是其中一次最成功的奧運會。作為北京奧運聖火轉播單位的中央電視臺,最近發佈的統計資料指出,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已創造出4個紀錄,包括:(1)歷屆人數最多,共有2萬2千名火炬手參與;(2)歷時最長,合共130多天;(3)經過城市最多,達135個;以及(4)難度最大,聖火要到珠峰登頂。 

  這次事件引發人們的深思,在兩岸恢復交流近20年來,雙方曾經本著求大利而不拘小節的求同存異原則,多次揚棄難解的政治糾纏,並且共同面對和解決眾多的棘手問題;又以今次協商為例,連路線和本位等複雜而敏感的爭議都可處理,但偏偏應否將本已于2月共同簽署的“四點協議”列作附件,卻成為破局關鍵?個人或個別政黨的短期利益,真的如此重要,甚至不惜犧牲整體利益,也在所不計?如今,奧運聖火已確定不進出臺灣,這場政治騷理應鞠躬謝幕,大家也就不必再牽扯那些無益的政治語言,去繼續彼此傷害。畢竟,今次的“聖火風波”,可能會在數個月後就被民眾淡忘,或者被其他議題所掩蓋;而真正關係兩岸長遠和平、人民交往和經貿發展的議題,才是大家殷殷企盼能出現的兩岸新局。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