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扁當局玩文字遊戲 聖火入臺難樂觀

2007年08月28日 16:28:00  來源:
字號:    


  在民進黨政府的操弄下,奧運聖火入臺仍不樂觀。
  
  香港中評社今天發表社評指出,在國際奧會以及各方輿論的壓力下,臺北方面對於奧運聖火入臺“似乎鬆動”,根據臺灣《中國時報》的報導,臺灣中華奧委會日前回覆北京,主張使用“二十個城市與香港、澳門”的説法。據了解,一方面強調臺灣、香港都是國際奧會的會員之一;另一方面,臺方同意連臺灣或臺北的名字都不提,也等於有所讓步。

  但是仔細推敲,其中玩弄文字遊戲的成分還是非常濃厚,民進黨當局是在各方壓力之下不得以作出的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解釋,其誠意值得懷疑。

  因為北京奧運會組織委員會執行副主席蔣效愚在8月6日的記者會中表示:“十九個城市與臺北、香港、澳門”為境外路線,規劃在五大洲的廿二個城市當中。

  社評指出,如果對照現在臺北方面做出的“似乎鬆動”,臺北還是要堅持把自己列入“其他國家的城市”的範疇。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臺北方面認為北京奧組委如此表述是矮化臺灣,全世界會認為臺北是中國的一個城市。那麼,通過這種“十九”與“二十”的文字遊戲,讓大陸接受“不屬於一個中國”,這可能嗎?

  來自臺北體育界的消息稱,有關奧運聖火傳遞能否成功入臺,只能看明年三月了。換句話説,臺灣大選未有定論前,這個事情已經不能談了。

  據知,臺灣奧委會負責人士認為自己是夾心餅乾,這一段時間非常難受。他們認為,體育界受制于政治,即使有心,也難以成事。在目前選舉氣氛越來越濃的狀況下,已經放棄了繼續與大陸溝通的努力。

  社評認為,臺北方面之所以表態“似乎讓步”,無疑是受到了三方面的壓力:

  一是國際方面的壓力,臺北過分的政治操弄已經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不滿。1977年就入選國際奧會委員的澳洲籍資深委員高斯伯(Kevan Gosper),在IOC現任一一五位委員中年資排名第五,曾任過國際奧會副主席,日前語氣他曾強硬地向國際媒體發聲,公開警告代表臺灣的中華臺北奧委會,倘若臺北不配合國際奧會與主辦國中國大陸所安排之聖火傳遞路線,“就退出國際奧會(get out of the committee)。”

  高斯伯説:“當國際奧會在1970年代末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奧會會員資格時,同時也為臺灣找到了解決方案。(注:臺灣折衷改以‘中華臺北’加入國際奧會)這是很獨特的結果,中國大陸也同意,因此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二是臺灣在野黨和民間的壓力。其實從一九八九年臺灣派團到大陸參加體育比賽,一直用的正式名稱就是“中華臺北”,兩岸媒體報導“各自表述”。現在顛覆歷史,一定要從文字上爭出一個“國際空間”,既不現實,也不理性。放棄奧運聖火傳遞這樣一個很多城市夢寐以求的形象宣傳良機,民進黨當局不是聽不到大量的批評聲音,因此也害怕為此而失分;特別是在民進黨執政多年政績乏善可陳、明年兩場選舉壓力頗大的今天,任何失分都可能是那最後一個稻草。

  三是中國大陸的壓力。據媒體報導,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奧會副主席于再清二十日表示,二○○八年北京奧運聖火傳遞路線問題,兩岸沒有再協商,而且最後時間已過。他説,“到目前為止我不知道,應該沒有什麼新的方案,因為我們的方案已經經過國際奧會批准了,不需要再做什麼新的方案。”“我覺得(臺灣)接受原來的方案是最理想的、最合適的方式,如果不接受這個方案的話,那可能就會失掉一些機會。”應該説,北京對於奧運聖火路線臺北已經定案。在這種最後通牒式的話語面前,再爭拗線路問題已經沒有意義了,因此民進黨當局又在臺北的“城市定位”上另辟戰場。

  社評同時指出,依據目前得到的資訊,民進黨當局很可能還是沒有讓奧運聖火順利入臺的意願,很可能還是將之作為一種政治操作的機會和工具來加以利用。

  其一,追求分裂的民進黨一直對北京奧運會抱持抵制心態,認為這是世界給予中國大陸創造良好形象、促進大陸迅速發展的良機,民進黨不能為之加分。

  其二,民進黨一直對北京奧運會有“惡意利用”的圖謀。據知,民進黨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想要驗證“北京為了舉辦奧運會而不會在2008年因為臺灣宣佈‘獨立’而動武”的假説。雖然真正了解大陸的人士都正言相告“奧運會對大陸是錦上添花,而臺灣分裂是刺骨錐心,中國大陸絕對不會為了奧運會而接受臺灣獨立”。但是,民進黨一些人士似乎頗有鴕鳥心態,自己認定這種假説是可行的。

  其三,將奧運聖火不能入臺,塑造成大陸打壓臺灣的事件,發酵悲情為明年岌岌可危的兩場選戰服務。近期民進黨當局不斷説中國大陸壓縮臺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利用諸多機會製造悲情,當然也不願放過奧運聖火能否入臺這個機會。因為提出前面所説的“十九”換“二十”,也許不少人就會認為反正連“臺北”或者“臺灣”的名字已經不用提了,只是變化一個數字,大陸還不允許嗎?其實這正是當局想要的效果。因為很多人不會深究僅僅是“十九”與“二十”的1位之差,民進黨又玩了“兩國論”。

  其實對臺灣來説,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境地,還要考慮大陸的感受。臺灣從外國手裏接過火炬,傳送到特區香港,其實這裡面已經有了“各自表述”的空間。當年將中國大陸接受臺灣在正式場合用“中華臺北”名義參加賽事,也就是相互讓步。

  我們當然希望萬眾期待的奧運聖火能夠順利入臺,撇除政治取向,這也是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希望的。奧運會作為當今世界每四年一度的最大體育盛會,廣受各地人民關注。聖火所經之處,只要是當地人能夠抱持和平、和諧、參與的理念,必定會給予熱烈的歡迎。

  但是,由於海峽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使得原本一件大好事,被政治操弄成目前這個樣子。臺北體育界人士稱,而且在目前的情況下,聖火就是能夠來臺,如果真有不開心的人抗議甚至採取更激烈的舉動,還不如不辦。因為在臺灣雙峰社會的結構之下,明年大選結果很可能導致情緒、情勢大波動;即使泛藍贏得大選並馬上同意國際奧會的路線安排,在泛綠怨氣未平之下,也可能是一半人喜歡,一半人不喜歡,如果真有不開心的人抗議甚至採取更激烈的舉動,還不如不辦。

  應該説,奧運聖火沒有真正進入臺北並離開之前,我們都很難樂觀。 

(編輯:曉章)

[責任編輯:張弛]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