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工商時報:放寬兩岸經貿政策 支援全球佈局

2007年09月26日 10:07: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説,本報係《中國時報》本週一刊登了臺灣希望專題系列之三“空洞島嶼的贏家”,詳細報導了廣大臺商在中國大陸的崛起、奮鬥故事,也介紹了因為大陸經濟發展,投資環境快速變化臺商面臨經營的挑戰與因應,以及有心返回家鄉貢獻社會臺商的感慨與經驗,我們認為,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兩岸經貿的互動絕對是朝野無法忽視或視而不見的趨勢,當局與其強行禁止、限制以致于造成臺商與臺灣漸行漸遠乃至一去不返的後果,不如正視問題之所在,掌握解決的關鍵,審慎推動與執行妥善、務實的兩岸經貿政策,不僅可以協助廣大臺商拓展事業,也可有效挹注低迷疲弱的島內景氣,創造雙贏結局。
   

  在“立足臺灣,前進中國,佈局全球”的思維與指導下,十餘年來據估計,至少有十萬家臺灣廠商,七百億美元的資金西進中國大陸,雖然整體投資金額輸給香港、南韓、日本、新加坡、美國,但在對岸形成的企業規模與經濟實力,仍然令全球注意與重視。以“陸委會”統計資料為例,兩岸貿易總額每年都以近三成速度攀升;二○○六年兩岸貿易總額為一、一五九億美元,其中臺灣出口大陸金額高達八九二億美元,佔我方出口比重四○%。雖然民進黨當局從繼承李前“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接續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近乎“鎖國”政策,但兩岸貿易的成果,譬如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即充裕彌補了臺灣對中國大陸以外國家和地區的鉅額貿易赤字,即可以證明兩岸經貿的發展,雖然當局多所設限,但具體成果及貢獻,仍然無法抹殺。
   

  然而,隨著臺灣藍綠政治對立加劇,經濟發展躊躇不前,對臺商及兩岸經貿發展的誤會及批判聲浪也就愈大,不少看法甚至指出,臺灣今天之所以産業及經濟空洞化,完全肇因于開放産業前往對岸投資,因此要求當局實行更嚴格的禁止及限制兩岸經貿政策。對於此種與自由化、全球化思潮背道而馳的看法,“空洞島嶼的贏家”專題引用了“經建會”委託中央大學完成的“上市公司海外投資對臺灣經濟的影響與對策”報告澄清。研究報告指出,愈來愈多實證研究顯示,企業雖然投資海外,但由於依賴母公司提供技術、原料、零組件等,反而可以促成更多出口,增加母公司的營收,美國、瑞典、日本到南韓,都可以得到企業海外投資不會造成産業空洞化的結論。然而,臺灣的情況似乎與國際潮流恰恰相反。依據研究報告推估,臺灣上市櫃公司如果增加對中國大陸投資一○%,對母公司的影響是營收減少一、九二二億元(二%),固定資産減少八六三億(二%),員工雇用減少九、二四四人(一%)。對外投資不能增益母公司的營收,研究報告雖未明講原因,但卻點出了臺灣對中國大陸設有投資上限規定,應是臺灣和其他地區産生不同結果的一個變項。
   

  社論指出,當局對企業設下投資對岸不得逾凈值四○%的上限,導致除了部分企業,譬如説上市櫃公司,不得不遵守規定外,其他中小企業,或者採取從第三地匯出資金前往中國大陸投資的變通做法,或者在對岸即使有了收益也不願匯回以避免進得來出不去的窘境。專題援引親民黨“立委”劉憶如的估計,企業為突破投資中國限制,近年來資金從臺灣轉到第三地的比例激增;其中,電子業投資“第三地”的資金即將近投資大陸的一倍。另一項證據即是,依據證交所資料,投資中國大陸的上市櫃公司匯回金額,截至今年第一季累計只有二七三億元,僅佔匯出金額四%,也可以説明,因為兩岸經貿限制政策,臺商視盈餘匯回臺灣為畏途。
   

  如此的禁止、限制立場,在臺商有意返島投資或想倦鳥歸巢時,尤其成為綁手綁腳的鐵鏈,不但與自由經濟思潮抵觸,更使臺灣的經濟淪為“鎖國”政策的犧牲品。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以及臺商的全球佈局需要,我們呼籲當局適時、適度放寬兩岸經貿政策,讓臺商可以放開手腳發展,也讓臺灣與其他地區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競逐大陸與國際市場,否則,不僅臺商孤立無援,臺灣的經濟更將喪失動能、故步自封,終而淪為經濟孤島。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