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國時報:愈封鎖 臺灣經濟越褪色

2007年09月25日 10:23: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載社論説,討論經濟和産業發展理應不該有太大的立場分歧,但搬到兩岸這個特殊情境下,所有的討論都可能因為政治而失去理性討論的空間。兩岸經貿交流,從十年前的戒急用忍,到爾後的“有效開放,積極管理”等,都是最典型財經專業被政治打敗的例子,更嚴重的是它讓當局決策因此失能,臺灣經濟亦因此陷入空洞化危機。這是本報昨日“臺商西進”專題中所透露的最大警訊。

   

  曾經在扁當局擔任“經濟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的林信義就多次直言,當局根本不必怕開放;但他也從不諱言,他既不贊成“戒急用忍”,也不贊成“大膽西進”。其實多數人和林信義所持想法類似,最重要的是在這兩個極端間,總該有足夠的空間推動有效的政策吧?很遺憾,這十年來,環繞在戒急用忍與大膽西進間的各種議題,始終在原地打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局對上市公司投資大陸百分之四十的上限,從政黨輪替之初的“經發會”,到政黨輪替中期的“經續會”,反反覆覆被專家學者和業者拿出來討論,這麼一個簡單的投資上限門坎,竟真能討論七年多而未決。當年,曾大聲疾呼當局放寬這個上限,以利臺商回臺上市的業者,沒人再吭氣了,不是他們終於體會到當局議而不決的“苦心”,因為他們根本放棄在臺上市的努力了,不是赴新加坡,就是在香港掛牌,估計今年底在港掛牌家數將達到六十家。

   

  社論指出,不要小看因此對臺灣造成的傷害。最顯而易見的,臺商不回臺掛牌,讓原本有可能成為臺商集資或運籌中心的臺灣,因此失去機會;還記得政黨輪替前當局曾經有過的美好願景——亞太金融中心嗎?不論是亞太營運中心或亞太金融中心,如今都已成為過眼煙雲,而香港卻已經蛻變成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了;臺灣則陷在一次金改、二次金改造成的各種後遺症中無法自拔。

   

  此外,根據證交所的資料,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大陸匯回的金額,截至今年第一季累計只有二百七十多億美元,只佔了匯出金額的百分之四;這還是保守的估計,根據財經學者、“立委”劉憶如的估算,近年資金轉第三地的比例激增,只是為了要突破投資中國的限制,這些資金流向不明,或完全被隱藏。簡單講,當局的封閉政策,加速了資金外移,而且,外移資金很大部分成為當局管理的“黑數”,讓當局陷入“愈是管理無效,就愈恐懼開放”的惡性迴圈。

   

  社論説,兩岸經貿交流政策空轉,臺商的投資卻沒有空轉,在這十年中,放眼全球佈局者,無不利用中國大陸經濟躍升的關鍵時刻,一路拼搏轉型,從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經濟特區、甚至大西部都有臺商的身影,一碗泡麵可以成為第一,一個保特瓶蓋也可以成為第一。西征北擴的艱辛,無庸置疑,他們沒有當局的支撐為後盾,甚至連當年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臺灣經驗”也早已褪色,曾經是寶的臺商,如今得和外資競爭、和國企競爭,當然,還要和自己人競爭。

   

  他們在突破封鎖,西進打拼時,當局無能扮演什麼角色;他們投資受挫時,當局同樣沒有角色。比投資大陸百分之四十上限討論得更早,兩岸到底有沒有可能簽署投資保護協訂?絕大多數人都清楚地看到,腦袋裏只有選舉利害的政治領袖,不會也不可能為他們做這一件事。

 

社論最後表示,當局的角色不再被民意期待,正是最大的危機。多少闖蕩中國內地,揚名立萬的臺商,還願意守著臺灣、守著自己的家,把臺灣設定為企業的營運總部,每週在兩岸間來來回回。他們對當局不再抱怨,只是低低地嘆口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直航啊?回家的路太辛苦了。”這不又是一個討論多年卻始終沒有結果的問題嗎?當局把“愛臺灣”當成神主牌的同時,不要忘了,這群佈局全球、放眼世界的臺商,其實可以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動能,硬把他們往外推,傷害的只是臺灣。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