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楊希雨:樸槿惠“願辭職”引發多重不確定性

2016年12月01日 10:37:01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樸槿惠提前下臺背後的“政治魔咒”

  深陷“親信干政”醜聞的韓國總統樸槿惠11月29日第三次發表對國民談話,表示願意依據國會相關安排和法律程式提前結束總統任期,去留問題交由國會決定。既然樸槿惠表達了這番意願,國會此時估計無人敢挽留,她提前下臺幾乎已成定局。

  然而,樸槿惠所表達的下臺方式既非主動辭職也非接受彈劾,而是創了個“第三條道路”,這不僅給國會提出是否接受及如何安排在任總統“有序下臺”這種全新的政治和法律問題,更給動蕩的韓國政局帶來更為複雜和深遠的不確定性。

  應該説,宣佈提前下臺、做韓國憲政史上第一位未能完整履行任期的總統,是樸槿惠最不願做的事。她本想通過反覆道歉和成立所謂獨立調查組等保住總統大位,直到任期完成。但現在檢方在青瓦臺前秘書鄭虎成手機中發現了崔順實干預首席秘書會議的通話錄音,據稱內容極有可能激起眾怒。這很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水門事件”,證據一旦公佈出來,她想主動下臺的機會都將不復存在。這恐怕是樸槿惠改變初衷的直接原因。

  在韓國,總統“醜聞”似乎早已成為“一定之規”。雖然每個案例各有不同,但樸槿惠這個案例與之前歷任總統面對的“政治魔咒”仍有一定相似性。韓國自上世紀80年代實行民主化後,每位民選總統都因各種醜聞難得“善終”,背後重要癥結之一就是韓國國內多年來形成的既不清晰也不清潔的政商關係。

  從經濟層面看,韓國國民經濟很大程度上被其主要財團和大公司主導,前10大財團的年營業總額佔到整個韓國GDP的85%左右。從政治文化上看,雖然搞了民主化,但深植于韓國社會土壤中的官本位價值觀愈演愈烈。當經濟權力把持者尋求與政治權力結合時,即便政治人物自身不想,與其存在特殊關係的人,比如子女、親信等也容易出問題。正因韓國大公司財團在國民經濟中的獨大地位,即便是貴為總統的人也要對大財團、財閥們另眼高看。樸槿惠就是這樣,財團利用了崔順實和總統的特殊關係進行利益交換,而總統本人也特別重視與大財團的關係。説到底,韓國現在的政治結構依然處在演變和過渡中。而樸槿惠案例不僅會像以往總統“醜聞”一樣強化“總統政治魔咒”現象,更重要的是將引發韓國社會和政界深刻反思如何打破這個“魔咒”,構建清晰和清潔的政商關係。

  韓國“總統缺位”後的多重不確定性

  對於韓國政局而言,“親信干政”事件演變到這個地步,樸槿惠的個人命運已非首要問題,最重要的事項是如何避免韓國陷入“總統缺位”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首先,韓國國內的權力真空如何填補。直到樸槿惠突然宣佈接受下臺安排之前,韓國國內還未出現任何能夠取而代之發揮作用的政治人物。樸槿惠提前下臺,韓國社會的“倒樸運動”將有所平息,有關醜聞事件的調查雖然還會繼續,但也將轉變為法律層面而非政治層面的問題。在“後樸槿惠過渡時期”,韓國國內爭論的焦點將圍繞國家內外政策展開,而且這種爭論將會更加激烈。

  韓國國內各政黨力量的博弈也將由於樸槿惠的提前下臺而站在新的起跑線上,這不是常規的總統選舉競爭,而是突然提前到來、各主要政黨尚未充分做好準備就開始了的大選。韓國政局當前的總體特點是執政黨群龍無首,在野黨又遠未做好競爭和執政準備,這使韓國國內政治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這既包括誰將贏得政權的不確定性,也包括各種政治力量重新組合、政治領軍人物沉浮等方面重新洗牌的不確定性。

  其次,韓國對外戰略和政策是否面臨調整。韓國保守主義和進步主義政黨間在內外政策上的分歧,比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之間的差距要大得多,尤其是在對朝鮮的政策上,目前的執政黨同在野黨之間存在重大原則分歧。而對朝政策的冷或熱,又將直接對美韓關係等其他方面産生影響。在韓國國內政治危機發酵期間,朝鮮方面相對“安靜”,未以導彈試射等刺激性方式間接為樸槿惠“解套”。隨著韓國國內政治危機緩解甚至結束、韓國進入政策空白期和權力真空期,朝鮮半島南北關係的走向面臨極大變數。

  這種變數無疑將會影響其他大國的對韓政策以及半島整體局勢。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半島政策本來就已存在不確定性,再考慮到韓國保守主義政黨和進步主義政黨政策分歧巨大,未來美國的半島政策以及美韓關係可能都將面臨較長形成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保持半島和平穩定並以和平方式實現半島無核化,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誰逆這個歷史潮流而動,誰就會撞得頭破血流。圍繞錯綜複雜的朝鮮半島問題,現在任何一方都難輕易採取挑釁性、刺激性舉措。韓國處在政黨博弈和權力重組時期,這時北方動作尤其引人關注,發起新的挑釁行動或釋放橄欖枝的可能性都存在。從這個角度看,韓國國內危機也把半島局勢推到了十字路口。

  總體而言,樸槿惠執政期間在內政上沒多少遺産了,但外交上確實仍值得冷靜觀察。對中國而言,中韓關係、韓國接下來的對華政策走向也都面臨諸多的不確定。韓國國內政局調整是否會影響“薩德”入韓還未可知,而不管“薩德”最終是否入韓,日本引入“薩德”已是必然趨勢,美國在東北亞地區建立反導體系也是既定政策。這不是某個韓國總統上臺或下臺所能影響的問題,因此無論韓國政局乃至韓國的政策如何發展變化,中國都需做好應對“薩德”系統堵在家門口的準備,並準備好應對美國反導體系部署在東北亞的挑戰。(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