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人民日報環球走筆:大堡礁的脆弱與平衡

2016年09月14日 15:19:0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不久前承諾,將投入10億澳元(1澳元約合5.1元人民幣)用於大堡礁地區的生態保護。這是大堡礁面臨“白化危機”以來,政府做出的應對策略之一。

  和袋鼠一樣,大堡礁也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名片”,這是一片貫穿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綿延2000多公里的珊瑚礁,清澈見底的海水,五彩斑斕的珊瑚礁,數不勝數的各類海洋生物使遊人流連忘返。去年,大堡礁吸引了超過200萬名遊客,為澳大利亞帶來近60億澳元的旅遊收入。

  然而,科學家卻告誡我們,如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數十年後人類或許再也無法欣賞到這一大自然的傑作。大堡礁第一次出現白化現象是在1929年。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引發的大規模珊瑚白化已毀掉大堡礁北部和中部至少22%的珊瑚,且珊瑚死亡率可能繼續上升,大堡礁的長期前景不容樂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也表示,可能重新考慮是否將大堡礁列入瀕危名單。

  大堡礁的生態系統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生態系統之一,但其生態系統的平衡也是非常脆弱的,只要某方面受到威脅,對整個系統都將是一種災難。

  珊瑚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海洋吸收了人類排放的近半數二氧化碳,其結果就是海水酸度相應上升,這也是當前珊瑚生存面臨的嚴峻挑戰,因為珊瑚礁主要由碳酸鈣構成,一旦海水酸度過高,礁體將更易遭腐蝕侵襲,抵抗颶風的能力會大大下降。

  來自陸地徑流的沉積物和營養物的流入對珊瑚的生存環境也是一個現實威脅。研究顯示,隨著沿海人口的增加和農牧業以及工業的迅速發展,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河流沉積物向大堡礁海域的輸送速度增加了5到10倍,這其中包括大量的化肥、除草劑和各種殺蟲劑,加劇了近海水體污染和富營養化,刺激藻類瘋狂生長,導致局部海水升溫,含氧量減少,有毒物質積聚,珊瑚蟲等海洋生物中毒或窒息而死。

  近年來,全球能源貿易的繁榮不斷刺激澳大利亞的煤炭出口,運煤船隻頻繁在大堡礁海域穿梭,海運事故也加劇了水體污染風險。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負責人不無憂心地説,一旦過往運煤船發生漏油等事故,對海域內的珊瑚來説後果是災難性的。

  大堡礁的命運令人揪心。其實為了保護大堡礁,長期以來澳大利亞也在從技術改良、管理升級和資金投入等多方面進行努力。在特恩布爾宣佈的10億澳元保護計劃中,絕大部分資金將投入到減少農業污染、提高廢水處理效率以及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等項目上。但這些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大堡礁的命運,卻是個未知數。在一些科學家看來,珊瑚蟲,這些大堡礁的“建築師”們的未來凶多吉少。

  數千年來,大堡礁扛住了大風大浪的襲擊,不承想其命運卻在短短100年時間裏急速出現轉折,而其最大的威脅不是海洋裏的天敵,卻是現代的人類。“除非改變現有生活方式,否則不論眼下如何有效管理大堡礁,都難以改變它的未來。”昆士蘭大學海洋生物學家賈斯廷馬歇爾的憂慮,未必是危言聳聽。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4日 17 版)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