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羅塞夫彈劾案寫照艱難世下的全球政治

2016年09月02日 13:32:1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奧運會閉幕一週後,巴西以另外一種方式再次吸引了世界眼球。8月31日,參議院通過了對羅塞夫的罷免決議,攪動巴西乃至整個國際社會數月之久的總統彈劾案塵埃落定。已經代行總統職權近四個月的副總統特梅爾正式接任總統,並將完成羅塞夫剩下的兩年多任期。

   在參議院表決前夕的陳詞中,羅塞夫重申針對她的彈劾案是一場“政變”,直斥特梅爾是“篡位者”。實際上,從彈劾案開啟之初,羅塞夫和特梅爾之間的恩怨離合就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不過,只從紙牌屋式的權力爭鬥角度解讀巴西政局,並無太大意義。此次政治變局背後,隱藏著巴西國內左右翼路線對立、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衝突、國際路線分化等諸多矛盾,不過,權力爭鬥背後的經濟治理失敗,才是此次變局的最重要根源。

   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大宗商品價格嚴重下滑、貿易環境惡化等“危機症候”嚴重衝擊了這個發展態勢一度被看好的“金磚國家”。巴西遭遇了數十年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導致國內各種政治爭端被不斷激化,可以説,糟糕的經濟局面直接導致了羅塞夫下臺,而反對派做的,只是察勢、造勢並伺機而動。

   巴西的此次政治變局引發了廣泛的國際關注,堪稱是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相互影響日趨深化的一個縮影。在當前全球政治鏈條中,該事件觸及到了全球諸多國家的敏感神經。古巴、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厄瓜多等左翼執政的拉美國家反應強烈,紛紛抗議巴西的“議會政變”。此外,被視作“極端親美”的特梅爾執政,也可能會給金磚國家的合作帶來新考驗。

   放眼全球,羅塞夫彈劾案折射出的艱難時世下全球政治中的某些共性問題,則尤為值得警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從危機之初多國政府瀕臨破産到歐債危機最嚴重的2011年“歐豬五國”全部經歷政府更疊,從英國脫歐後的政府更疊到土耳其的未遂政變,雖然各國政局動蕩的具體原因存在重大差異,但都不難發現其背後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衝擊。

   全球化讓各個國家連結成為“連環戰船”式的命運共同體,從而放大了全球經濟危機的多維政治後果,並讓“一切的政治都是全球的”和“一切的政治都是地方的”成為一枚硬幣的兩面。由此,埃及一個因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的小青年的自焚,就足以掀起一場全球風暴。

   在全球性危機面前,絕大多數政府的日子都不好過,溫和、理性的政治觀點通常缺乏吸引力,激進的政治主張或政府更疊方式則往往更有市場。具體到此次巴西國內變局,目前或許尚不能或不必輕易做出是非評判,但從整個世界政治的角度看,此類現象的接連發生絕非福音。

   後羅塞夫時代的巴西依然問題重重,無論是誰接棒,解決問題都比忙著對前任蓋棺論定或“踏上一隻腳”更為急迫。是非問題和歷史功罪可以留待歷史澄清,但植根于全球危機的巴西困境亟須新藥方。在國內經濟被深度嵌入全球開放市場的情況下,巴西自身或許只能“頭痛醫頭”地緩解病症,而為世界經濟把脈、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才是讓全球政治度過艱難時世、避免更多國家陷入政治動蕩的根本出路。

   9月1日,剛剛正式成為總統的特梅爾便飛往中國參加G20杭州峰會。在冷眼觀察巴西政局變化的同時,世界或許應當把更多的目光轉向中國,期待即將召開的全球峰會能為應對世界經濟難題找到新辦法。(卜永光)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