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2017年4月在佛羅裏達州海湖莊園舉行首次會晤。
對於即將舉行的“習特會”,外媒進行了高度關注。海外網(m.haiwainet.cn)注意到,外媒在關注此次會晤的同時,也有各種形形色色不同的評價。如《華盛頓郵報》雖然對此次會晤很關注,但卻認為此時美國與中國進行會晤還為時過早,認為此時進行“習特會”對美國弊大於利。
旅加學者陶短房在接受海外網採訪中指出,“弊大於利”是絕對談不上的,任何時候,會晤總比不會晤好,“中美兩國元首以前太陌生,而這兩個國家又太重要,所以必須趕緊認識一下,免得以後找不到‘話頭’。而且認識之後也未必今後就會像某些人想的那樣‘火星撞地球’。在一定程度上,這次就是一個這麼個認識一下的過程。”
中國前駐APEC高官王嵎生曾對海外網指出,中美兩國元首會晤,主要是對兩國關係戰略定位的共識,至少是“認知”。特朗普這只“黑天鵝”向何處飛,怎麼飛,途經何處,人們正拭目以待。根據某些現象,現在就説他“孤立無援”,或説他已“回歸傳統”,像一個“建制派”心目中的 “總統范兒”,未免輕斷。王嵎生指出,對特朗普可以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之所以“樂觀”,是大勢觀察和良好願望;“謹慎”,是因為確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但願這只黑天鵝能順應時代訴求而飛,勿逆向。王嵎生指出,其實,特朗普從競選到上任以來,也説過不少關於中國的好話。只是報道比較少而已。
“習特會”水到渠成
此次“習特會”中美雙方已經籌劃了月余。2月27日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到訪白宮,已提及兩國元首會面事宜,3月19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華與習近平見面時,也表示“特朗普總統期待儘早舉行兩國元首會晤”,表明“習特會”已水到渠成,蒂勒森訪華已做最後鋪墊。
為何選擇“莊園會晤”,有專家對此解釋稱,這説明中美雙方都重視兩國關係,也反映出特朗普從一個商人向政治家的轉變速度是很快的,過去特朗普是以經商的眼光看中美關係,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來制定對華政策,現在他會從中美兩國方方面面的關係去考慮。
香港《明報》引述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問題學者時殷弘的觀點認為,“習特會”具有重大意義,説明中美關係的“烈度”在降低,但時殷弘也表示,對“習特會”的期望不能過高,中美兩國之間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分歧,不會因此有太多的改變。
美媒借“習特會”“敲打”特朗普
《華盛頓郵報》在文章中指出,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不斷批評中國的貿易政策,並聲稱在當選後會對中國貨物徵收重稅,後又指責中國是貨幣操縱國。而在正式宣誓就職之後,特朗普又打破慣例與臺灣領導人蔡英文通話。隨後其又因質疑 “一中”政策而使中美關係陷入潛在困局之中。
但是在入駐白宮之後,特朗普的態度又發生了轉變。其不僅未對中國採取關稅懲罰措施,而且宣佈退出TPP,這一舉動更是擴大了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隨後,特朗普又在與習近平的通話中表示接受“一中”政策。而國務卿蒂勒森在訪華期間更是提到美國一直回避的“ 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蒂勒森稱,美國需要清晰了解中國的利益重點,而中國也需要了解美國的。但是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目前並沒有利益重點,更別説實現這些目標的戰略框架了。
文章最後指出,美國需要明白要從中國獲得什麼才能獲得進展,然而在此次習特會進行之前,特朗普並不清楚其試圖從中國獲得什麼。
有外媒稱,“習特會”或將載入史冊
多維新聞網指出,在此之前,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前往中國對習近平説,特朗普“期待著儘早舉行兩國元首會晤”,“美方願本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發展對華關係”,“為美中關係未來50年的發展確定方向”。
港媒分析稱,蒂勒森以“不衝突不對抗、互相尊重、雙贏合作”形容中美關係,實際上這正是習近平于2015年9月訪美時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當時,奧巴馬政府並不接受甚至杯葛中方這一提法。但蒂勒森首次訪華,在會見傳媒及與習近平會晤時,均採用了這一政治新概念。
多維認為,從在大選中頻繁指責中國,到當選後試探“一個中國”政策碰壁,再到背書中國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定義,甚至提出雄心勃勃的“未來50年”發展方向,特朗普對中國態度和想法似乎是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兩國元首的會面,有可能成為一次載入史冊的重要事件。
有評論稱,作為當前世界上兩個經濟塊頭最大,未來可能並駕齊驅的國家體系,長期相互批評的中美兩國不僅內政外交理念一直有所通融,只要共同利益繼續拓展和深化,未來可能更加相似。
[責任編輯:李帥]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