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170號段帶來的警示(金臺銳評)

2016年09月14日 15:24:4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一個制度健全、責任落實到位的法治環境,完全能夠把電信詐騙擠壓到最小的空間

  這段時間以來,一些電信詐騙案件屢見諸報紙與網路門戶的醒目位置。對於電信詐騙,普通百姓早就不堪其擾,深受其害。電信詐騙為何如此猖獗,以至於成了社會公害?面對這些不幸的悲劇,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不得不認真重新檢視到底哪出了問題。

  當我們梳理近期幾起曝光于媒體上的案例時,會發現一個讓許多人都感到可怕的現象,那就是騙子的手上,幾乎都掌握有受害人準確的個人資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遭遇這樣的場景:剛剛買完房子,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到府來了;剛剛在某項考試上報了名,培訓機構的“狂轟濫炸”就接踵而至。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登記個人資訊時,事實上很難防範這些數據被“內鬼”或者駭客非法獲取。

  過去的電信詐騙往往“廣種薄收”,通過發出數十萬、上百萬條資訊來尋找潛在受害者。可一旦這些不法分子手上掌握了個人資訊,這種詐騙活動就立即升級為“精準打擊”。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當虛假資訊中摻雜進大量真實資訊時,如此精心設計的騙局是很難識破的。

  個人資訊洩露氾濫成災,難道就沒人管嗎?個人資訊洩露的危害早就為社會所關注,在最新修訂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就專門對非法獲取或出售個人資訊作了特別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工信部出臺的相關規定裏也有類似條文。

  目前,個人資訊保護不缺規則,缺的是對於這些規則的嚴格落實。如今我們的個人資訊無時無刻不在被收集,這些數據被屯集在銀行、學校、航空公司、電商平臺,甚至在快遞公司。要監管這些分散于各行各業的組織,其中所動用的部門恐怕就不止一兩個。

  事實上,治理電信詐騙之難,正在於環節多、關係複雜,不是哪一家就能管得好的,而各管一攤的結果,就有可能出現“誰都能管,誰都不管”。

  比如廣為詬病的“170”“171”等虛擬運營商號段。2015年以來,有關部門累計關停涉案電話號碼15萬多個,其中虛擬運營商號碼就有6.3萬個。虛擬運營商號段之所以幾乎淪為詐騙專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部分虛擬運營商對國家法律要求置若罔聞,存在重發展用戶、輕實名登記的思想,默許甚至縱容行銷渠道在銷售電話卡時,不登記用戶資訊或者故意登記虛假身份資訊的違法違規行為。

  金融領域也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和問題。許多銀行卡上實名制的不落“實”,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也讓追回被騙資金困難重重。有些網站平臺對於出售身份證、銀行卡的違法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完全沒有起到應該承擔的監管作用。還有一些地方出現電信詐騙“産業化”,當地對於這些違法活動的整治也並不徹底。

  中國不是第一個飽受電信詐騙之苦的國家,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治理電信詐騙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詐騙作為一種古老的犯罪,想完全根除是不可能的,但一個制度健全、責任落實到位的法治環境,完全能夠把電信詐騙擠壓到最小的空間。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4日 21 版)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