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北京晨報:假病假條産業化消減社會誠信

2016年08月26日 14:14:00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原標題:假病假條産業化消減社會誠信

  近日,網上曝出“病假條”兜售産業火熱。“病假條”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且可以挑選本地多家知名醫院。有的商家開具的“病假條”還包括病歷和檢查報告,全套下來需要三百多元。而銷售者則都保證“病假條”由正規醫院開具,肯定能用。記者就此聯繫網路上多位“病假條”賣家,並走訪了北京市“病假條”販賣點發現,“病假條”以假冒居多,但能發揮真病假條的作用。(新華社)

  “假病假條”産業化對我們原本就不成熟的社會誠信造成了消減,“假病假條”網上、線下公開兜售,而購買者“紛至遝來”不正是對社會誠信的一種漠視嗎?如果一個人為了湊夠完整的假期或者多休息幾天做其他事情,就去購買所謂的“病假條”,輕則弄虛作假,重則涉嫌欺詐。

  “人無信不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需要每一個公民都貢獻自己的力量。身處在職場的各色人等沒有必要為自己的一時貪歡而肆意妄為,否則可能會因自己的失信而付出一定的成本。當然,圍獵“假病假條”除了讓每一個公民、特別是職場的員工誠實守信外,強化自律意識不去沾惹“假病假條”外。公安機關更應該主動有所作為,根據群眾舉報和網上的線索進行“按圖索驥”,依法對制假、售假者進行嚴厲打擊,讓其無處藏身。另外,有關部門和機構應該加強對病歷的監管,尤其是三甲醫院的病歷應該有後續的電話驗證和其他的監督機制,保證公平等。

  長遠來看,構建全覆蓋的社會徵信體系應該加快“馬力”,目前我國的徵信體系在金融方面已經成熟,而其他一些方面有點“先天不足”,只有國家到地方在大數據時代,進一步打通行業間的資訊壁壘,對資訊進行資源整合,最終實現徵信的最大限度閉環,那麼類似“假病假條”等自然就沒有市場了吧。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