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怎麼看官方與民間數據的差異

2013年02月26日 14:4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針對媒體“六成低保家庭非貧困”的報道,民政部日前給出回應:根據去年國家審計署公佈的《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一些地方存在“錯保”“漏保”“騙保”等問題,但全國錯保率只約為4%。媒體報道的數據源是北師大兩位教授的調研論文,兩位作者25日回應稱,媒體引用存在誤讀。

  近幾年,民生領域的重要問題往往出現官方和民間兩個版本的統計數據。這種差異有些源自“誤讀”,如2012年有媒體報道,“全國普查自來水合格率僅50%”,住建部回應稱所謂“50%”是2009年城市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2011年最新抽樣結果顯示出廠水質達標率已是83%。還有一些因抽樣方法、樣本選取的不同而結論迥異,如至今仍處於爭論漩渦中的“2012基尼系數”。

  數字分歧的背後是導向差別。官方數據的結論精神一般是樂觀的、“總體向好”的,而民間數據則往往暗示著“問題嚴重”甚至“問題被遮蔽”。坦率地説,雖然後者常常有斷章取義的情況出現,統計方法和規模也未必科學全面,但往往更受輿論的信任和倚重,其中折射出的轉型期焦慮和政府公信流失的現狀,不可不察。

  其實,消除兩個版本數據的差異,主動權在政府部門手中,要重塑政府數據在公眾中的權威,不遮蓋問題和優化結果是最起碼的誠意。掩蓋問題的原因不外乎兩點,要麼怕挑起公眾情緒,要麼是為了給相關職能部門“幫忙不添亂”。但是,這樣做的成本遠大於“方便”,不僅使宏觀決策的數據基礎變得脆弱,還從根本上消解了數據存在的意義,長期來看是對公眾情緒最大的煽動。説到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態度,是現代公共治理中的大忌。

  此外,數據取樣範圍、調查方法和結果論證也應儘量透明、公開,並充分利用輿論平臺答疑釋惑。泛泛地宣稱數據科學、翔實,在民眾聽來就如同那句經典的“我以人格擔保趙登用是嫌疑人”一樣,不但沒意義,還相當可疑。細節上經得起推敲、理論上經得起爭辯,才是數據的權威性所在,而在這個過程中坦然面對推敲和爭辯的姿態,則會給統計數據帶來額外的“印象分”。

  民間數據貌似和政府部門“對著幹”,但它一些時候是政府統計中“情況最糟”“數據最不好看”的部分。只有不掩蓋、不護短,相容和面對這種“不好看”,才能為權威統計挽回公信、為民間數據祛魅。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