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千億元爛路上”警示物流改革緊迫

2012年09月25日 13:56:00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報載,廣東每年有1億多噸果蔬腐爛在物流路上,直接損失高達1000億元。廣東省政協日前在對《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展開專題協商時透露的資訊顯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主要是物流業流通環節過多、成本偏高、效率偏低,不能滿足生産製造業發展的需求。

  據分析,廣東物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大方面是流通渠道競爭力和産業價值鏈提升不相匹配。這體現在流通業規模偏小、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偏少、電子商務不發達及港口鐵路之間運輸銜接不順等方面。一個明顯的指標是,廣東作為經濟、出口、流通大省,而流通業佔GDP的比重卻僅排全國第12位。

  如此“大背景”直接制約物流暢通,以致每年上千億元“爛”在路上,似也“順理成章”。由此,廣東正從宏觀層面研究出臺相關《意見》,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現代物流資訊化平臺建設以及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鐵路建設等方面,為物流企業提供快捷服務,降低成本,其重要性及急迫性不言而喻。與此同時,廣東從今年11月起在交通運輸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財政投入約10億元補貼,為企業“鬆綁”,實效亦可期待。

  然而,探究廣東流通業與經濟實力存在較大落差的緣由與改進之策,尤其不能忽視物流業發展遭遇的“成本偏高”之困。形成這一困境的具體因素除了油價、人工成本攀升之外,過路費高企的壓力尤甚。在多重壓力下,現實中一些物流企業基本沒有盈利空間,蔬菜運輸領域更是陷入茍且度日的境地。可以説,能否進一步降低路費對物流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現代流通業是經濟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的支柱産業,物流是否暢通和成本高低更是與民生息息相關。有數據顯示,食品和各種生活必需品的流通成本佔商品價格五成,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價整體水準。因而,能否破解道路收費高企而致物流成本偏高的問題,既關係到暢通物流系統而避免果蔬腐爛在路上等不應有的慘狀,也關係到提高農民與運輸業收入、平抑物價等重大民生事項。

  應該説,在基本完成的為期一年的全國清理公路收費行動中,廣東的動作並不小。取消上百個普通公路項目收費,減少近3000公里收費公路,改變了廣東境內幾乎“路必收費”的狀況,但並非已盡善盡美。諸如某些公路收費站只是“撤並”而非“撤銷”,部分收費站“大挪移”換湯不換藥,不少橋梁停收費遙遙無期,皆不能忽視。再者,高速公路收費整體降幅依然較小,加之諸如廣州華南快速幹線和北環高速公路納入年票制公眾呼籲多年始終無效等問題,也需儘快加以解決。

  籌謀之中的《意見》,作為廣東部署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業、建設流通強省重要舉措,視角當更高,步子當更大,態度也當更堅決。時至今日,對普通公路收費站依然不忍割捨,任其繼續充當地方財政的“搖錢樹”,其合理性已難自圓其説。如果不痛下決心撤銷普通公路收費站,讓公路回歸其姓“公”的屬性,非要“撤並”而留下尾巴,屆時正式出臺的《意見》恐怕就會大打折扣了。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