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殤,“災星”與“救世主”

時間:2011-05-31 10:45   來源:紅網

  最近,菜價玩起了翹翹板,一方面“菜賤傷農”,蔬菜幾分錢一斤爛在田間無人問,另一方面“菜貴傷民”,菜價坐上飛機居高不下。各大媒體隨之將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原本就頗受非議的物流業,難道物流真的是導致菜殤的“禍首”,那誰又能給菜價帶來福音?

  誰動了我們的“奶酪”?

  近日,菜價成為了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在全國多個省市出現了菜價暴跌的現象,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蔬菜幾分錢一斤仍無人問津,大批的蔬菜爛在了田間地頭或被作為牛羊的飼料。更有甚者,山東濟南一菜農因菜價暴跌而自殺身亡。相反,各大城市市場上的菜價卻高出收購價的幾倍乃至十多倍,並長期居高不下。一邊是菜園子的種菜之災,一邊卻是菜籃子的不夠豐盈。面對“菜賤傷農”和“菜貴傷民”我們不禁要問,是誰動了菜農的錢包,又是誰動了市民的菜籃子?我們的利潤又究竟去了哪?

  蔬菜價格是在流通環節漲上去的,顯而易見,物流就成了眾矢之的。早在今年1月份,有《一棵大白菜的物流旅程》的文章分析:蔬菜價格的確是在一個個流通環節中被不斷推高的。蔬菜從采收開始,經過加工、運輸、入庫、出庫、清洗、包裝、各級批發等諸多環節,價格每經一個環節都有一次20%—30%的提升,尤其在蔬菜走到“最後一公里”,往往還因進城難而使菜價迅速飆升(據來自第一調查網的調查發現,55.75%的網友認為,進城難直接推高了菜價)。如此下來,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蔬菜在不知不覺中就背負了沉重的成本負擔。鋻於流通環節過多,進入菜籃子的蔬菜價格遠遠高於收購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調查中發現,中間的運輸商、各級批發商、銷售商並非暴利的獲得者,相反,包括運輸商、零售商等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在抱怨蔬菜利潤低、生意不好做。

  其實,在弄清楚了整個蔬菜鏈條後,我們不難發現,尤其在今年,油價的持續走高、人工成本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蔬菜的最終成本。除此之外,整個運輸過程中各種名目的罰款、重復納稅也成了推高菜價的幕後黑手。相對於其他運輸來説,儘管我國早些年就為鮮活農産品運輸開闢了“綠色通道”,蔬菜運輸不需繳納公路通行費,但“綠色通道”並沒有發揮其應有作用,正如鄭州農産品物流配送中心的批發商姚先生所説,“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於多數長途運輸司機來説,超載幾乎成了普遍現象,尤其對蔬菜這種低價值貨物來説,不超載即意味著賠錢,所以以超限等為理由的各種罰款就成了司機的家常便飯,這樣下來,由‘綠色通道’節省下的錢又被拔了去”。此外,蔬菜流通銷售中的各種入場費、攤位費、衛生費、水電費、管理費、人工費等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物流費用的臃腫和菜價的虛胖。

  截至目前,物流的行業定位並非十分明確,這就導致物流業缺乏明確的主管部門,利益面前人人伸手。由此可見,物流成本是一個複合性問題,蔬菜價格的推高已不僅僅是個別因素作祟,一定程度上説,蔬菜利潤是被包括交警、路政、稅務等各部門在內的中間環節哄搶和蠶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