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廣州日報:全運會+群眾體育 成就“全民運動會”

2017年08月30日 09:20: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近日,第十三屆全運會在天津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開幕。在開幕式之前,有著8000多名大眾選手參加的全運會群眾項目比賽基本結束,作為本屆全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項目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大亮點。

  擁有50多年曆史的全運會,這一次顯得很“不一樣”。可以説,第十三屆全運會是全運會歷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賽事之一。一方面,全運會首次取消金牌榜排名,只公佈比賽成績榜,不再分別公佈各參賽隊的金牌、獎牌和總分排名等資訊,以淡化“唯金牌論”;另一方面,全運會增設了21個群眾體育項目,包括輪滑、廣場舞等公眾常見的體育項目頭一回登上了高大上的全運會賽場。超8000人參加了群眾比賽項目,佔到參賽總人數的四成。這一屆全運會,確實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全民運動會”。

  然而,全運會之所以做出巨大改革,不能不提此前遭遇的多方危機。長期以來,全運會不僅承擔著為奧運會備戰和選拔國家隊員的重要使命,其比賽成績更成為很多地方的“體育政績”。獎牌多少、成績好壞,都牽涉層層利益。全運會在公平競賽等方面出現過一些負面現象,包括故意讓分、裁判不公等。正是因為過分看重金牌,導致各種亂象,更讓全運會這一“大眾品牌”逐漸喪失了群眾基礎。很長一段時間裏,哪怕是鐵桿體育迷,也很少關心全運會的比賽。

  唯有改革,才能讓全運會重新接上地氣,回到公眾中間來。當然,加強群眾體育元素,並不是要否定競技體育,更不是否定舉國體制所起到的作用。但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需要平衡發展,才能形成良性迴圈。要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不僅要有奧運會金牌,更要把群眾體育辦好,讓體育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一屆全運會的改革思路,正是如此。以龍舟賽事為例,來自佛山的“龍舟大媽”驚艷全國,但平日裏這些“大媽運動員”並非職業運動員,而是大家身邊的普通人,都要送孫子上學、幹農活家務。同樣地,浙江龍舟比賽隊伍裏,年齡最大的隊員是醫學院腫瘤外科的在讀博士,年齡最小的則是一名中學生。他們無法像職業運動員一樣把全部精力用在訓練上,而是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應付期末考試等。但“我要上全運”無疑會成為他們最特別的一段體育記憶,更激勵千千萬萬愛好體育的普通人,把體育當成自己的終身愛好。

  全運會在中國體育中的分量不言而喻。賽事本身的改革開了一個好頭,但後面還有更廣更多的配套改革要跟上。舉例而言,全運會比賽項目調整之後,各層級的體育相關部門如何轉變自身職能角色,把更多資源和精力從競技體育轉移到群眾體育中來?其工作目標、人員配備、工作方式等都面臨著轉變。近年來,《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我國國民體質總體水準有所增長,但成年男性和學生的體質狀況仍然不甚理想,“全民健身”仍然需要進一步落實,這正需要相關部門的主動作為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口號。要達到這一目標,全運會就要改變過去只重競技體育不重群眾體育的觀念,重新接上地氣。這一屆賽事的銳意改革,讓人看到了希望。以此為契機,體系化、制度化的體育改革之路,還將繼續走下去。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