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10分鐘內將車開走免罰”交通執法彰顯人性化

2017年08月30日 09:17:00  來源:燕趙晚報
字號: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聯合交警部門啟動人性化“預警”治理違法停車措施,轄區300余名城泊公司停車收費員“變身”違法停車監督員。一旦發現車輛違規停放,停車收費員將及時把抓拍資訊發送到“前端感知一體指揮雲平臺”,車主第一時間會收到短信提醒,若10分鐘內將車開走可免罰,否則將被罰200元記3分。(8月29日《中國青年報》)

  汽車作為一種耐用消費品,逐漸實現“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汽車逐漸從精英消費過渡到大眾消費的今天,與汽車社會相適應的汽車文明卻明顯地“慢了一拍”。違規停放車輛作為一種量大、輕微的失范行為,不僅影響市容市貌,也會給他人出行帶來不便,增加了人為的安全風險。

  違章停車在大多數時候有車主貪便宜、圖方便的投機心理和僥倖心理,少數時候也有“不得不如此”的糾結與無奈。一方面,繁華路段停車位緊張,車主又無法掌握實時車位資訊,找不到車位又不想半途而廢,不得不“臨時停車”,另一方面,部分車主對交通規則並不缺乏尊重與敬畏,卻因為突發、緊急狀況需要臨時停車。

  一個好的社會規範,理應剛柔並濟、張弛有度。讀懂臨時停車的利益訴求,給臨時停車提供過渡地帶和緩衝地帶,人性化的“10分鐘內將車開走免罰”,在規則嚴肅性與執行靈活性尋找到了平衡。為了避免受罰,那些“臨時停車”的車主往往會及時將車開走。“10分鐘內將車開走免罰”並非對違規停車的漠視與縱容,而是給車主提供一個矯正、救贖的機會。

  法國社會學家福柯認為,懲罰方式的轉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治理從強硬、直觀的震懾模式向柔和、間接的教化模式過渡。根據已有的規章制度對違規或者不達標者採取相應的懲罰舉措,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全社會制度化、規範化運作的能力。不論是“10分鐘內將車開走免罰”,還是“罰款0元記0分”,説到底都是公共管理與社會治理觀念重塑與更新的産物。

  對輕微的交通違規行為開罰單扣分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升司機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一種手段。與生硬、冰冷的震懾性懲罰相比,“10分鐘內將車開走免罰”無疑是具有一種柔軟的力量——對輕微的失范行為發出預警,既達到了對車主進行制度化、規範化教育的目標,也以更加人性化、更有操作性的方式得到了車主的接納與認同。

  一個與現代文明接軌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汽車文明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需要認同與遵循的價值系統與規範系統,離不開公眾參與。剛柔並濟的“10分鐘內將車開走免罰”在失范行為與非失范行為之間提供了過渡地帶與緩衝地帶,值得肯定與推廣。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