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每日電訊: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回應“時代之問”

2017年07月19日 10:16: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原標題: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回應“時代之問”

  唯有爭當改革的促進派,敢做改革的實干家,既推出改革方案,又追求改革效果,人民群眾才能在改革中擁有更多獲得感

  10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一集《時代之問》,已于17日晚8點在央視首播。節目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改革理念的形成軌跡,系統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為什麼改”“往哪兒改”“為誰改”“怎麼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論問題,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領域改革框架,生動講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偉大改革進程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7月18日《華商報》)

  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所謂全面深化改革,指的是全面、系統的改革與改進。它不是零敲碎打的調整、碎片化的修補,而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整合。當前改革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曬出全面深化改革成績單——“完成97個重點改革任務,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還完成194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419個改革方案”。

  很多改革都由現實問題推動,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不二法門。隨著改革措施越來越多,改革框架基本搭建完畢,公眾最關心的就是改革措施如何貼地而行?改革措施如何更好更快地見實效?改革與民意如何實現良性共振?

  回答這些疑問,需要從三個方面看。其一,改革方案必須優質,“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應該是民意的集中反映;其二,改革措施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其三,為確保改革措施落實,應建立督查和問責機制。

  推出改革難,不折不扣地落實更難。統計發現,從2013年12月30日至2016年9月24日的1000天中,在中央深改組召開的27次會議的公開報道中,習總書記有關講話提到“改革”272次,提到“推進”48次。這充分説明,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出臺措施只是一個重要環節,更關鍵要看改革措施如何落地。

  截至6月26日,中央深改小組已召開36次會議,幾乎每次會議都不厭其煩地強調落實,“落實”一詞共出現225次。以第36次會議為例,會議指出,抓改革方案落實,要發揮好部門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形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工作推進機制。

  “幹一寸勝過説一尺”,抓落實不能停留于怎麼説、説什麼。誰來抓?怎麼抓?中央深改小組有明確説法。比如,在今年第32次會議上,習近平要求領導幹部尤其是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力親為抓改革、撲下身子抓落實”。不僅要“親自抓、帶頭幹”,還要“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做到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撲下身子,狠抓落實。足見中央推進改革何其矢志不移。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深改小組會議還曾提出,“每項改革落實要有時間表、路線圖,跑表計時,到點驗收”。聯繫到深改小組會議提出的“三督三察”——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任務不落空。這就意味著,改革措施不是一提出就了事,還必須按質按量完成,是要被督查的,是要接受驗收的,如果驗收不合格,就難免吃不了兜著走。

  拿什麼向改革開放40週年致意?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如何感受到更豐滿的改革紅利?敢啃“硬骨頭”。

  “擁護改革、支援改革、敢於擔當的就是促進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幹出成效的就是實干家。”要將改革進行到底,應該意識到,改革難免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唯有爭當改革的促進派,敢做改革的實干家,既推出改革方案,又追求改革效果,人民群眾才能在改革中擁有更多獲得感。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