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每日電訊:製造業供給側改革須有新思維

2017年07月19日 10:15: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原標題:製造業供給側改革須有新思維

  製造業不能再帶有“與我無關”“網店損害實體經濟”等舊思維,而是積極利用、善用“網路製造”思維,在供給側改革中積極作為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80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0%。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369億元,同比增長10.4%。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1073億元,同比增長33.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3747億元,增長28.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3.8%。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25.1%、20.8%和31.8%。

  上半年數據告訴我們,我國當前消費增長呈現出了“服務驅動”及“新服務經濟”的特徵,現代服務業已成現代經濟一個重要特徵。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網上消費增幅遠超一般商品消費,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達28.6%。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我國吃、穿、用類商品等生産企業,正開始利用網際網路調整自己的生産結構。

  上述數據表明,對製造業而言,“Made in Internet”(網路製造)不僅提供了一種提質增效的供給側改革思維方式,還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這種新模式,有助於從供給側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數量。

  “Made in internet”是馬雲在網商大會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馬雲説:“以前我們習慣了中國製造或印度製造、法國製造,以後可能不存在純美國製造、中國製造,可能設計是美國的,組裝是中國的,市場是面向全世界的。原來只有大企業可以做,今天由於網際網路,每個人都可能做這樣的事情。”這正是供給側改革“優化要素配置”的要義之所在,也是未來全球製造業“服務化”的重要趨勢。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製造”因物美價廉而風靡全球,也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重要的驅動力。以“中國製造”為代表的出口,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驅動的三駕馬車之一。但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消費需求模式變化,創意經濟與體驗經濟悄然升起,服務化逐漸成為當今世界製造企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事實上,整個製造業企業已開始出現服務化的趨勢。例如,在歐洲全部製造企業中,服務化的比重平均佔有6%左右。在此背景下,服務創新已成為製造企業及服務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在現實生活中,諸如IBM、通用、惠普等著名企業,都已表現出明顯的服務化趨勢。製造業企業之所以普遍將服務創新作為消費時代裏的重要競爭戰略,是因為進入21世紀後服務創新能有力地幫助製造企業獲取更有利的競爭優勢。

  有學者指出,製造業乃至世界經濟出現服務化傾向,根源於社會生産的資訊化、網路化、電子化。所謂企業資訊化生産就是指,企業通過現代電子通信和網路這一平臺,運用新的産業組織模式,使得企業的生産更有效,更貼近客戶需求。實際上,在“三化融合”的大勢下,資訊化、電子化、網路化都已融合到“網”上。

  企業注重“網路製造”,既可以促進企業産品生産的逐步擴張,還能推進企業組織變革,進行企業內部改革。由於網路化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在網路化浸潤下的企業的生産效率會明顯提高。此外,網路化還將促進企業進行智慧化革命,進而促進企業分工進一步細化。由於網路化的主要基礎是資訊和知識,這兩者向各個行業進行滲透,將造成整個經濟體中服務性行業的比重增加。

  從企業價值鏈理論來看,企業內部由製造業活動和服務活動共同構成企業價值鏈,原料加工、成品的生産等很容易被競爭對手複製,只能為企業帶來短期利潤。而現代價值鏈將消費者對産品的需求和反饋作為企業生産的重要目標,由網路化資訊、知識構成的“虛擬價值鏈”能為製造企業帶來可持續的利潤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數量”。在這個過程中,“網路製造”的新思維將促使“中國製造”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企業,都很難走出無形的網路。因此,製造業不能再帶有“與我無關”“網店損害實體經濟”等舊思維,而是積極利用、善用“網路製造”思維,在供給側改革中積極作為,實現自我蝶變。(作者係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