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光明日報:治理食品謠言,舉報機制須先完善

2017年07月10日 14:0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治理食品謠言,舉報機制須先完善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舉報的平臺和機制,把舉報機制納入食品謠言智慧預警處理平臺,從而對食品謠言治理進行閉環管理,真正建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紫菜是塑膠做的”“頂花帶刺的黃瓜有毒”“甲魚是用避孕藥餵大的”……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網路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有關食品的謠言甚囂塵上,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困擾。在日前召開的2017中國食品辟謠論壇上,中國食品謠言智慧預警處理平臺正式上線,被寄予了破解食品謠言滿天飛現狀的厚望。

  食品消費領域為何會謠言氾濫?這固然與我國食品安全本身問題頻發有關,但更是全媒體時代來臨的産物。據專家調查,食品謠言傳播影響比較大的群體,有兩個特徵——一是年齡,以“50後”“60後”中老年人為主;二是學歷,主要是具有初中和高中學歷的人群。這一群體的科學素養相對較低,對食品謠言的甄別能力相對較弱,成為謠言資訊傳播的主要社群。

  此外,由於媒體天然具有追逐點擊率、關注度、流量的衝動,加劇了食品謠言的傳播,常常呈現一個熱點新聞立即引發多點發酵,並很快成為輿論熱點的景象。在網路社交媒體環境下,食品謠言往往以視頻化、故事化的形式出現,在傳播中不斷升級,呈現碎片化、煽情化、故事化和放射性的特徵。同時,網路環境和傳播途徑各異,加劇了防控謠言傳播的複雜性。

  “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打造權威、專業、高效的食品謠言治理平臺,成了監管部門、社會公眾以及食品商家共同的期待。據介紹,新成立的中國食品謠言智慧預警處理平臺,將依託混合雲平臺,實現新聞網站、論壇、部落格、微博、微信以及國外媒體網站等謠言渠道的實時監測,在核心的謠言分析引擎中進行分析對比,發現謠言熱點後立即通知相關用戶,以此為廣大網民提供一個便捷、權威的謠言查詢及科普平臺。

  理想很豐滿,但有效實現以科學對食品謠言的反向覆蓋,並非朝夕之功,對食品謠言監控的及時性、科學知識的傳播力、消費者的認可度都是客觀存在的考驗。如果不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並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這個平臺就很難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治理食品謠言,不妨回到公眾真正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上去,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舉報的平臺和機制,把舉報機制納入食品謠言智慧預警處理平臺,從而對食品謠言治理進行閉環管理,真正建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謠言止于智者”。食品謠言之所以有市場,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與相關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之間存在落差。只有理順食品安全資訊的傳播機制,才能盡可能避免食品謠言的危害。以不久前的“肉松洗出棉花”食品謠言事件為例,如果消費者第一時間舉報麵包店,質檢部門第一時間介入,那麼謠言的危害就能控制在更小的範圍。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阻斷食品謠言的蔓延,不妨先從完善食品安全舉報機制入手。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