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中青報:專業不對口大學該怎麼讀

2017年06月09日 13:1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原標題:專業不對口大學該怎麼讀

  最近,一個學生問我:很多人畢業後從事的工作跟大學所學的專業沒有任何關係,大學究竟該怎麼上?專業學習還重要嗎?

  平心而論,大學只有4年時間,工作則是幾十年的事情,如果不是畢生堅持學術研究,一個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都會遇到很多未知的可能和機會,有的人“一專到底”,有的人適時轉行,我們既不必誇大專業的絕對重要性和決定性,也不能完全忽視專業所起到的影響作用,每個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不一,也要考慮具體情況。

  首先,不少人本來就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找工作就是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必然要脫離原來專業,投身自己感興趣、擅長的工作內容;其次,不少專業設置確實落後於社會需求,有的專業人才過剩,又或者專業知識“偏軟”,無法直接拿來就用,其就業選擇面更廣一些,似乎幹什麼都可以,這在一些文史、商科類專業表現得更為明顯,指望這類專業都能對口就業也是不合理的預期;第三,還有不少人是因為專業學得不夠精,並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大學4年只是混了張文憑,什麼東西都沒學到,在激烈的求職PK中並不具備優勢,達不到崗位要求標準,不得不棄專業而被動選擇其他工作。

  可以説,大學專業設置本身存在固有問題,醫學、工科、文科專業各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而個人面臨的情況複雜多樣,每個人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千差萬別,職業選擇受到興趣、能力和機遇等因素影響,不能因為就業和專業“不對口”,就簡單地推導出“讀書無用”,除非大家都選擇職業技術學院,接受技能培訓,出去能直接上手,但是,依然還會有人要棄“藍領”而選“白領”。

  換個角度而言,就業中的“專業不對口”也説明專業之間人才流動的靈活性,社會提供了跳出專業束縛的可能性。雖然未來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校生也很難預知畢業後具體會遇到哪些因素,但一個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也總會保有一些不變的東西,比如,自學能力、視野、心量、決心、意志、品質等,這些不光是在大學裏需要培養的,有的在一個人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就已經形成了“底層代碼”,嵌入大腦和思維模式中,跟隨人的一生,甚至會決定一個人持續發展的高度。

  此外,還有不少跟專業知識無關的能力,比如,生活能力、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公共演講能力、寫作和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對問題和趨勢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等,這些在大學生活、專業知識學習、社團活動以及實習實踐中也能得到培養和鍛鍊,進而形成一種通用能力、可遷移的能力,伴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這些“軟實力”也是保證一個人跳出專業限制的一張“通行證”。

  未來專業對口與否,對在校生而言,不僅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專業的就業形勢、大部分人的求職走向,更要有自我剖析的能力,加強自我認知。比如,是否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和就業方向,有沒有相對成熟的職業規劃,至於能否跳出自己專業的限制和束縛,將自己的特長髮展成職業目標,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身有沒有較強的自控力、執行力和堅持力。

  行動遠比口號重要。單純地思考、焦慮,卻不付諸實際行動,並不起任何作用。找工作是個“試錯”的過程,但“試錯”也有早晚之分,不少人在校期間就開始嘗試各種兼職、實習,甚或創業,這也是在做排除法,逐步縮小自己職業選擇的範圍和目標;還有的在學好專業的同時,主動輔修第二專業,多掌握一點感興趣的知識,不斷積累實力,為未來做好準備;但更多的人則是等到臨近畢業,才不得不走上“試錯”之路,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就業走向。

  當然,每個人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思想、眼界和視野都不同,成熟也有早晚之別,我們並不能強求每一個人的職業意識都會及早覺醒,每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可能都非常透徹,成長總需要一個過程。只是,對那些隨波逐流、毫無主見的學生而言,不要把“專業不對口”當作一個不努力的藉口,進而逃避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妨端正態度,少一些浮躁,沉下心來,先把專業學好、學透再説,不必聽風就是雨,自以為大學裏學啥都沒用。否則,本該是最努力的時期,卻荒廢了青春,沒有任何目標和方向,到頭來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你自己無用。

  (作者係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