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我不想25歲就死在“人生定型”的魔咒下

2017年04月06日 09:45: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20歲剛出頭時,我有一段時間特別焦慮。

  彼時聽説有一種“25歲魔咒”,就是當你25歲的時候,人生就會基本定型,甚至能據此想見幾十年後的生活。就像緊箍時刻箍在我的頭頂,每每念及這個魔咒,頭痛欲裂。

  如果不能在25歲以前找到稱心的工作,做出不菲的業績,拿到豐厚的薪水,按照“25歲魔咒理論”,我就沒有辦法在短暫的一生當中實現財務自由,也就沒有辦法攢夠首付,沒有辦法買學區房,不能給孩子優渥的物質條件,也就沒有辦法實現夢想。

  所以,必須拼命做出點什麼,盡可能比同齡人更早“出任CEO、嫁給高富帥”。

  後來,傳説中的25歲人生警鐘終於敲響,我自然沒有出任CEO,更沒有身價倍漲,攢夠首付買學區房。然而,所有這些不能實現,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世界末日並不會就此降臨。如今再去回答那個人生中的“瑪雅預言”,驗證我的人生是否就將從此定型,我只想説一句:去他的“25歲魔咒理論”。

  除非是巫師,誰能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至少,現在生活中的很多細節,已是我20歲出頭時不能想見的。這些細節可能賦予人生幾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那麼十年、二十年後,我的生活又豈是以現在的狀態和閱歷能夠預見的?

  人生是動態的,也充滿未知性。在人生的任意節點上,都存在著改變和重啟的可能性。人生想要何時重啟,想以何種方式重啟,完全取決於個人改變現有生活的意願,和把這種意願付諸行動的勇氣。一個人是否擁有強烈的意念,擁有非凡的勇氣,都與年齡無關,只與心態有關。所謂的“25歲魔咒理論”,不過是在人生苦短的警醒下,想要嘗試生命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卻又不敢作出改變的年齡焦慮而已。

  和“25歲魔咒理論”一樣,年齡焦慮有著各種各樣的變種,例如最近開始流行的“90後中年危機”。最開始看到《金正男遭1988年中年婦女刺殺》新聞標題的時候,同齡人也只是權當玩笑地説“1988年中年婦女算什麼,32歲都算老年得子了”。此前,在某篇關於趙雷的文章當中,赫然寫著“趙雷母親32歲老年得子”。

  32歲正當年,怎麼能算老年得子呢?

  90後的調侃者們在自黑,卻沒想到“聽者有意”。從90後已垂垂老矣,一路討論到中年危機,竟然引發了強烈共鳴。從聯合國官方微博發佈“青年”定義,把1992年出生的人劃分到中年人行列,到《新華每日電訊》一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年危機”確實存在的文章刷屏,指出澳大利亞人幸福感最低的是在25歲到74歲中間。“90後中年危機”和“25歲魔咒理論”一樣,完全就是鴕鳥心態的孿生兄弟,給想要嘗試人生多樣性卻又沒有膽量的人一劑心理安慰。你看,有很多人和你我一樣,都是因為生活壓力,才放棄了理想;都是因為社會不公,才懷才不遇;都作出了諸多努力,但終究沒有回報。

  所以,在焦慮中妥協,在危機中老去。

  當然,在房價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我並不想對所有90後的“中年人”説,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茍且,大膽奔向詩和遠方;但生活壓力並不等同於生活焦慮。用什麼樣的心態對抗現實壓力,對抗年齡的增長和自然機能的退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就算沒有大刀闊斧改變人生的勇氣,至少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若能時刻主動接受社會改變的資訊,也就不會害怕被時代拋棄。

  你可以不認同TFboys,可以不喜歡韓流,可以不玩《王者榮耀》;但你不能在全然不了解的情況下,就充滿鄙夷地説:“喜歡這些玩意的都是些沒有主見的小屁孩。”

  當你説出這種話的時候,首先在心態上已經老去。

  因為你不知道,或許某個改變世界的發明,就在你鄙視的那些從未了解過的新玩意中。

  想到2011年去世的北大法學泰斗芮沐先生。他在103年的一生當中,始終保持著對一切新鮮事物的好奇心。80多歲的時候,電子遊戲剛剛開始風靡,他跑到大商場的頂層遊戲廳打遊戲,老伴站在一旁無奈地等待,周圍全是10歲左右的小孩。這種狀態令人羨慕。

  希望在我80歲的時候,也能保持這樣的童真,保持對這個世界的熱情。不要25歲就已死在所謂“人生定型”的魔咒下,直到75歲再埋葬。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