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我們不需要一個“被公益”的朱婷

2017年04月01日 10:57:00  來源:四川線上
字號:    

  朱安亮是奧運冠軍朱婷的父親,他被十幾天前一個親戚轉發的資訊所震驚,網上傳出的“朱婷半年敗光兩千萬,又修路,又捐建學校、敬老院”。朱安亮對此稱:“全都是假的,一點都不靠譜。有一説一,沒影兒的事情不能瞎編,這不僅是對女兒不負責任,也是對社會公眾的不負責任。”(3月30日 《華商報》)

  遠在土耳其排球聯賽效力的朱婷,不想自己是“被公益”了一把。再看幾個月前朱婷“被公益”的舊聞,很難斷定那些文章有道德綁架朱婷的刻意。你甚至能讀出作者對於朱婷不加掩飾的喜愛和欣賞。對於從窮孩子拼搏成人生贏家的朱婷,擁有死忠粉是情理之中。但喜愛是一碼事,用無中生有的公益成績單來為偶像增加光環,本質和造謠無異,而且對朱婷也構成了權益上的傷害。

  “被公益”對於朱婷的傷害在於,子虛烏有的公路、學校和敬老院讓當地群眾承載了期待,加之名人效應,更給鄉親們增加了通過朱婷改善生活的願景。畢竟,衣錦還鄉之後的造福一方,已是中國傳統的感恩模式。但被傳聞誤導的人們發現,情況並未如同勾勒的那樣,失望就不可避免。巨大的心理落差,足以給朱婷戴上“口惠而實不至”的帽子。

  但整個事件從頭到尾,朱婷都並未參與。她更像一個道具,被看似善意的文字私人訂制出“被公益”的美好圖景,接下來又要承受本不該屬於她的指責和質疑。之所以朱婷能成為主角,就是因為她是名人,是一個有勵志故事的名人。而喜歡給名人“量體裁衣”,這又恰恰是當下公益的尷尬和怪象。

  或許是馬太效應,當下公益、慈善等社會活動很願意和名人産生“對對碰”。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皆是如此。人們信奉名人應該回饋社會,核心思想僅僅就是對財富再次分配的雨露均沾,但他們又高估了名人在公益領域的駕馭度。“大衣哥”朱之文為家鄉出資修路後,卻被村民要求送車。這種尷尬就是雙方面的。做公益者的善意輸出遠遠不能滿足獲取者的胃口之後,難免牢騷四起,但名人往往並不具備公益經驗,卻經常成為被“公益”窮追猛打的對象。用畫餅充饑的方式來給朱婷“被公益”,就是如此。

  我們不需要一個“被公益”的朱婷,這是對她私有財富的尊重,也是對當下公益語境的深思。如果任由“被公益”的幺蛾子頻頻出現,名人百口莫辯,將陡增出對財産的不安全感以及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對於這種現象,應該按照傳播謠言來予以嚴肅對待。否則,公益就可能還是任由人打扮的小孩子。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