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新華網評:遠端開戶必須慎之又慎

2017年03月23日 16:0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年年的315晚會都有一些讓人“後背發涼”的爆料。今年的315晚會上,主持人現場演示,將一張其他人的照片經過軟體調整後附加在自己臉上,輕鬆攻破人臉識別的“馬其頓防線”,對於一眾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作為登錄、驗證手段的網際網路企業,打臉真是啪啪的。

  人臉識別作為一項技術,早期的應用主要是在一些門禁、安防類産品中。近年來,人臉識別受到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大量的移動應用需要一種簡單、高效、不需值守就能夠遠端識別、驗證使用者身份的技術。對此,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了一些改進,例如,通過“活體檢測”(聽著挺驚悚,實際上就是315晚會上演示的眨眼睛、笑一下或者念一段話等簡單動作,證明鏡頭前面的不是一張照片或模型)等來提升人臉識別的防偽能力,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從現場被破解的情況來看,顯然並沒有什麼太大作用。此外,人臉識別要在網際網路的開放環境中應用,還受到網路環境安全等方面的影響,存在被截取、偽造、重放等風險,遠遠不是單純的識別技術問題。因此,在技術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在開放環境下大面積應用的條件尚不具備,特別是在一些敏感領域,如金融領域。

  在網際網路和新技術面前,一些銀行希望通過應用人臉識別等技術來實現遠端開戶,借助網際網路的開放性,突破自身物理網點的地域局限,面向全國甚至全球開展業務。對於一些中小銀行機構、區域性銀行機構,這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然而,在當前電信網路詐騙等違法活動猖獗的背景下,發展遠端開戶不僅將使客戶的賬戶資金面對極大的風險,而且將為犯罪分子匿名、假名開戶提供可乘之機。早在2015年,央行就在《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 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中允許將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作為核驗開戶申請人身份資訊的輔助手段。注意,是輔助手段。同時,對個人銀行結算賬戶實施分類管理,允許銀行通過遠端開戶的方式為個人開立Ⅱ類戶或者Ⅲ類戶,但需要與同名的I類戶進行綁定驗證。也就是説,央行一方面肯定了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在銀行開戶環節身份識別中的積極作用,允許通過遠端開戶的方式進行開戶,為創新放行;另一方面,又將生物特徵識別定位為輔助手段,並通過分類管理的方式,控制風險。作為金融監管部門,央行在這點上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值得慶倖,必須點讚。

  此外,遠端開戶還存在個人生物特徵等資訊隱私保護問題。當前,我國個人資訊洩露問題突出,資訊保護的立法和管控措施都比較滯後。人臉影像、指紋等個人生物特徵資訊不同於密碼,不能夠更改,一旦被不法分子截取或者洩露,後果不堪設想。當我們在享受各種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時,對這種針對個人身份的遠端資訊交互必須慎之又慎。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