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推出“代客掃墓”不如倡導“網上祭奠”

2017年03月22日 08:57:00  來源:四川線上
字號:    

  清明節前夕,南京最大的公墓推出“代客掃墓”服務,並線上直播全程。逝者親屬向公墓方提出申請後,雨花臺功德園將開設一間視頻直播間,親屬通過公墓官方微信公號,在輸入密碼後即可觀看“代掃”全程。(新京報3月21日)

  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一種行為,如果掃墓者不能親歷親為,那這隨著清明而來的哀思是否變成了“例行公事”?如果親人有靈,看到墳前為其哭泣、為其祭掃的是個陌生人,到底是應該誤會其“拜錯墳”,還是應當以趕不上潮流為藉口來原諒子女的“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購買來的“孝心”,並不能掩飾未歸的事實。對於公墓來説,“代客掃墓”也算是與時俱進,畢竟作為盈利機構,多些賺錢的渠道也是好的,可以説是銳意創新,但從社會整體的發展方向來看,推出“代客掃墓”不如倡導“網上祭奠”。

  社會在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城市在不斷地擴張與完善,各類資源正越發的緊張,作為土地資源的墓地自然也不例外。雖然大多數的墓地在郊區、在山野,但是誰敢説這墓地的屬性永恒不便?當利益産生糾葛,當發展的車輪駛來,逝者又會有多少話語權?如果墓地都失去了,“代客掃墓”又能持續多久?與其對賭將來,不如未雨綢繆,倡導網上祭奠,將逝者留在網上,讓思念長存身邊。

  網上祭奠文明健康,沒有了嗆人的煙霧,沒有了震耳的音響,有的卻是催人淚下的音樂和感人肺腑的留言;網上祭奠方便快捷,現實的墓地對那些遠走他鄉的親友來説也許永遠無緣前往,現實的豪華墓地凡夫俗子也許永遠不可建造,但網際網路卻能打破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手指輕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可以祭拜;網上祭奠精神永存,網際網路的時間永恒,空間無限,可以大量地存放照片、文集,逝者的音容笑貌,親友的深切懷念,照片、獻詞、歌燭,都可化為多媒體文件,永久保存,不因歲月的流逝而磨蝕,不因空間的轉移而損耗。

  落實網上祭奠需要人們摒棄舊思想,發揚新風尚;落實網上祭奠需要陵園公司改革與發展,為環保出力,為發展盡心;落實網上祭奠需要政府部門積極倡導,制定優惠政策,不讓響應號召的人寒心。

  一束鮮花,寄託一縷情思,一支旋律,留下一段哀愁,一支跳動的燭光,映出親人往事,一段超度的經文,願逝者安息,在留言簿上找尋久未謀面的舊友親朋,在記錄版上回憶自己的追思和感懷。也許網上陵園才能讓逝者更好地留在我們心田,也許網上祭奠才能更多地表達我們對先人的哀死。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